【傳教足跡】利瑪竇中國傳教之旅(七十九)

期數
4198期
刊登日期
2024.08.02
主曆
2024年08月04日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傳教足跡本頁圖片/檔案 - 13A_500利瑪竇神父離開家鄉多年,非常掛念家中親人,特別是年邁的父親。他給弟弟安東寫信,問候家中各人,原來利氏多年來也沒有收到弟弟的來信,估計可能在傳遞中途遺失了。他每年也會給弟弟寫信,而他在好友兼同鄉高斯塔神父的回信中,知道對方曾回家鄉馬切拉塔探望弟弟安東,但未有提及父親的情況。利氏估計自己的父親經已離世,仍希望弟弟告知自己有關的情況。另一方面,利氏亦講述自己在北京的情況:他於八年前來到中國北京,工作非常忙碌。當時耶穌會在中國一共有四座會院,有不少教友皈依。許多教友在天主教的主要節日前來參與彌撒、辦修和聖事和領聖體,耐心地聆聽天主聖言,認識天主的道理。他們也非常喜愛閱讀利神父及教會的著作,例如《畸人十篇》,非常受當地人歡迎, 該書籍在其他省份甚至需要重新印刷。

利神父告訴弟弟安東,歐洲國家對中國充滿好奇,派出葡萄牙籍修士鄂本篤前往中國, 他精通波斯語,途中遭受了五年磨難,才抵達肅州(即現今酒泉)。利神父接到鄂修士的來信後,旋即派出鍾鳴禮修士及一位教友前往肅州陪伴鄂修士。兩人發現鄂修士經已病了一段時間,給鄂修士送上利神父的信件。鄂修士閱讀信件後,非常感動。不久,鄂修士病逝,鍾鳴禮修士陪同鄂修士的夥伴前往北京,與利神父會面,之後著他前往南京和廣州,再經陸路返回印度。

利神父繼續透過信件向弟弟介紹當時在中國之傳教情況:有不少省份要求利氏等傳教士前往傳教, 但利神父表示,連同中國籍的初學生,他們只有二十名會士,當中懂得中國語言,了解中國的風俗、信仰情況的傳教士數目並不多,而中國的風俗和習慣特別多,不知曉當中情況的, 很容易被視為蠻夷,故此必須謹慎地行事。利氏續說,他們於三年前購買了一所大宅,內裡建了一所小聖堂,有不少教友前來參與彌撒, 也有許多沒有信仰、抱著好奇心的人前來,他們希望一睹聖堂內擺放的美麗聖像。利神父等人趁機向他們講述天主的道理,希望漸漸感動他們,也有本地人因此皈依。當時已領洗的教友數目大約有二千人,當中包括不少知識份子。

• 本文部分內容取自羅漁譯,《利瑪竇書信集(下)利瑪竇全集4》,光啟出版社、輔仁大學出版社,1986。


  • 圖:現今的酒泉市肅州區的鼓樓 (圖:creative commons 3.0)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