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天主早已認識我 狄和詩神父
1968年,27歲的狄和詩神父( Pierre Devos Joseph)為了他的傳教使命,遠道從比利時來到香港這小漁港。他學習新語言,與本地教友溝通及合作;認識香港文化, 好把信仰跟教友生活拉近。晃眼50多年,狄神父將於9月初返回家鄉比利時,「我的新一頁會是怎樣,我現在也不知道。」但他深信天主會繼續帶領他畫上精彩的人生新一頁。
聖母聖心會狄和詩神父出生於公教家庭,在農場成長。比利時天主教氣氛濃厚,大部分人都是天主教徒,家庭成員大多一起參與教會活動, 他與家人會每個主日一同參與彌撒,每晚入睡前一同祈禱,父母以言行向子女傳遞信仰。所以小學時,他總是踏著單車,前往聖堂祈禱才去上學,每日如是。神父及校長的提問:「你有想過做神父嗎?」給他播下了聖召的種子。
「我覺得本地神父的生活都挺舒適,好像沒有多大的挑戰。」因此,當他中學畢業後,想起一位神父曾分享到中國傳教的故事,便選擇加入聖母聖心會,成為一位傳教士。
加入修院後,狄和詩修讀哲學、神學課程, 母語為荷蘭語的他更要為準備到海外傳教而學習新語言。由於當時學習法文的神父大多前往非洲剛果傳教,所以當修會安排他學習法文時,他便一心為去非洲的傳教工作作準備。然而,天主卻為他安排了另一路徑。
學習適應香港新生活
在學習神學的最後一年,一位剛完成在東方傳教工作的會士回到比利時,並提到香港及台灣等地需要年輕神父傳教,並問他「你有興趣去香港傳教嗎?」狄神父不假思索的答應,便開展了他在香港逾半個世紀的傳教工作。
到香港後,狄神父要學習適應與家鄉不同的城市生活。他憶述除了在使用筷子進食方面遇到困難,本地的飲食文化也為他帶來不少衝擊, 「我最初不喜歡雞腳,我們在農場長大的都不會吃,是會丟棄的……而皮蛋是黑色的,對我們來說黑色的蛋是壞蛋,不能吃的。」然而狄神父勇敢嘗試不同的食物,加上在新亞書院學習廣東話,他慢慢適應香港的生活。
紅磡聖母堂是他首個在香港服務的堂區。他憶述最初抵埗時,本堂神父邀請他主持彌撒,令不諳廣東話的他十分苦惱,只好使用英語主持, 教友再用廣東話回答。直至數個月後,他學懂拼音,便嘗試以廣東話開彌撒,他笑稱「我有時都不知道自己讀甚麼。」
當時除了服務堂區,他也會探訪聖堂毗鄰的徙置區。當時每家每戶居住在狹小的房間,家人於晚上一同穿膠花,雖然經濟狀況欠佳,但教友十分歡迎神父的探訪,更會準備美食款待他。他特別懷念昔日的鄰里情,居住在徙置區、公屋的居民經常打開家門,閒話家常,鄰里關係親密。
狄神父提到,外方傳教會一直希望讓信仰本地化,使信仰融入教會的生活,他曾在彌撒中以中國長香代替吊爐,「我覺得長香很好,很有型,但教友很多都說:『我們是天主教,不是拜神的。』」在香港的生活中,狄神父慢慢認識本地的文化,學習不同節日的習俗,融入教友的生活。
跟隨天主的引領
堂區以外,狄神父也服務學校,會參與學校運動會,喜歡與學生一起跑步,「學校主要是給學生一些概念,認識福音的精神,即是愛的精神。」
年屆83歲的狄神父,服務香港逾55年,對於即將踏上歸途,他坦言要再適應語言與環境的轉變,並提到早年返回比利時主持彌撒時,也一時忘記荷蘭文,要轉用英語主持,並唏噓地說: 「我離開的時候,家鄉還是一個很熱鬧的教區, 已不復再。」
他直言會想念香港的山與海,也掛念香港的教友。「我還沒有在母腹內形成你以前,我已認識了你」(耶一5)但他深信正如天主一直以來的引領與關顧,天主已為他接下來的傳教道路作最好的安排。(吳)
• 狄和詩神父專訪片段,於8月9日上午9 時上載於CatCh 頻道,可掃描QR code收看。 |
- 01 狄和詩神父參與天神之后堂堂區旅行
- 02 主持聖枝主日禮儀
- 03 舉行感恩祭
青年分享世青點滴回應天主召叫 •分享會片段於8月9日上載於CatCh頻道, 可掃描QR code收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