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 自在】你召叫了我,我在這裡—關社培育聚會後感

期數
4201期
刊登日期
2024.08.23
作者
黎汶洛
主曆
2024年08月25日 常年期第二十一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工道自在「天主教香港教區堂區關社支援小組」的設立是為堂區關社組提供培育和支援,以深化組員的信仰和關社意識,而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是小組內七個成員團體之一。近月, 堂區關社支援小組舉行本年度第二次關社培育活動,並以撒慕爾紀上第310節「請上主發言,你的僕人在此靜聽。」為培育主題,分享在祈禱中辨別如何履行關社使命的經驗,共同學習在個人和團體內辨別的重要性,以維繫教會內的手足之情及規劃未來「走出去」的愛德合作計劃。

在活動中,筆者觀察發現教會內有著三個參與關社愛德服務的發展模式。第一個是堂區主任司鐸、執事和修女委派的關社愛德服務, 以配合堂區的牧民主題或支援社區的某種需要,例如規模較大的鄰舍福傳服務、課餘托管服務,需要堂區上下動員參與;第二個是經堂區牧民議會投票後決定的關社愛德服務,以回應堂區發展或與社區上其他持份者合辦活動, 例如每年舉辦一次的敬老聚餐、季度性探訪老人院活動;第三個是由關社組及愛德服務團體透過祈禱辨別後,在眾多社區需要中,選擇服務最有需要和最被遺忘的社群,例如探訪難民、無家者、更生人士等。

筆者認為每個堂區有著不同的情況、文化和特性,有些是上而下的參與,亦有時候是下而上的推動,無論哪種表達方式,均可分享基督的愛和回應天主的召叫。但在商業社會中, 有些團體只顧服務規模的大小、活動人次的多寡為關鍵績效指標,忽略對人的基本尊重和價值,是值得我們警惕的。如我們視人為人時, 應本著真誠的愛,不時辨別個人、團體和社會的需要,填補不足,全心投入服務,尤如聖德蘭修女的芳表,才是天主所樂見。

「不時辨別個人、團體和社會的需要」亦是我們信仰生活的重要課題,而聖若翰堂關社組在辨別後坦誠地說「我們小組人數不多,招募青年加入有著明顯的困難⋯⋯有些議題我們仍會透過探訪、電影放映、戲劇演出等方式表達關注。」這肯定辨別在困難中的重要性,鼓勵我們思考小組內的強弱之處,才可持續拓展教會在社會中的使命。


  • 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