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玫瑰崗學校小堂(上)山崗上愛的教育

期數
4201期
刊登日期
2024.08.23
主曆
2024年08月25日 常年期第二十一主日

本頁圖片/檔案 - 10_1200

按圖放大

共用圖片/檔案 - 區區有聖堂在葡萄牙花地瑪聖母朝聖地的玫瑰聖母聖殿上,豎立著一座花地瑪聖母雕像, 由美國道明會麥格連神父(Thomas McGlynn)所雕刻。在完成作品前,他花了很長時間向曾看見聖母顯現的路濟亞修女了解當時情況,力求還原聖母的神態和造型等細節。香港也有一座形態相同的花地瑪聖母雕像,同為麥神父所造,過去70多年來與三位牧童的雕像一起聳立於跑馬地山坡上的玫瑰崗學校。

這組雕像原本為道明會在福建傳教之用,但雕像群於1950年運抵香港時,因內地局勢不明朗,福建會方把它轉贈予香港道明會聖大亞爾伯修院。香港的會士遂興建聖母山放置雕像,並按麥神父要求,讓聖母北望神州,表達修會到內地福傳的願景。

道明會於1959年把修院改建為幼稚園和小學,再於1963年加建中學部,成為今天的玫瑰崗學校。校內的小堂位於校園大樓正中央,以示宗教乃學校的核心;大樓地下亦擺放了從西班牙運來的耶穌聖心像,及描繪聖道明和聖母加冕的馬賽克壁畫等宗教標記。

播種信仰種子

服務玫瑰崗學校逾50年、曾先後擔任校長和校監的范士豪神父(Francisco de las Heras)表示,聖母山是該校最著名的地標,每逢玫瑰月也會舉辦敬禮聖母的活動。為在學生心裡播下信仰的種子,學校的中、小、幼課程均融入宗教元素,所有級別也要上宗教課,更是中學會考的必修科;每年開學和畢業、聖誕節、復活節和道明會慶期等,也會在小堂舉行彌撒。

玫瑰崗舊生會副主席鄭融婷在母校度過了七年中學生涯,其後回校任教音樂科20年,學校大型宗教活動的音樂安排,例如在彌撒中安排領唱、歌詠團綵排等,均由她負責。她認為,宗教培育是學校課程的重要一環,不但能讓學生得到心靈寄託;透過一起詠唱、誦唸經文和彌撒中的各項禮儀,亦能學習尊重宗教。

從幼稚園唸到中七的舊生陸凱琪表示,自己雖然不是教友,但天主教信仰為她從小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幼稚園開始已詠唱祈禱文,上宗教課聽的聖經故事很有趣,有時又可以去漂亮的小堂聽道理,我完全不抗拒。我心裡相信有天主,也有認真祈禱。」

承傳愛的使命

道明會神父的宿舍位於校園大樓內,范神父時常四處找學生聊天,「校園是我們互相關心、和諧共處的地方。」陸凱琪笑言,他還習慣邊聊邊用手上厚甸甸的記事簿輕敲學生的頭,「應該沒有哪位玫瑰崗學生未被他敲過頭。」鄭融婷也說,外籍神父不會躲在宿舍, 經常跟同學、老師、工友甚至校車司機聊天問好,十分「貼地」。

學生感受到神父的關愛,畢業後也積極參與社區服務,傳承這份愛。玫瑰崗舊生會慈善活動總幹事張海倫表示,該會與不同慈善團體合作,每年舉辦六項大型義工活動,「重頭戲」是一年兩度為麥當勞叔叔之家的病童及其家人安排豐富的「愛心自助餐」,二十多位校友由準備食材、烹調食物到與小朋友玩遊戲,均一手包辦。他們亦會邀請在校的學生一起售賣慈善獎券、探訪長者和協助他們清理家居等。

在鄭融婷統籌下,部分歌詠團的舊生組成崗樂合唱團(Rosarian Singers),每年1224日會到大型商場報佳音,亦會不時到老人院獻唱;並曾在自家舉辦的音樂會中呼籲校友攜帶罐頭以轉贈食物銀行,最後收集到超過900罐。

玫瑰崗學校即將由沒有宗教背景的辦學團體接辦,范神父帶著傷感表示,校內的宗教標記不是被拆卸便會被遮蓋,唯獨會保留聖母山、耶穌聖心像和小堂。景物不再依舊,但鄭融婷緊記神父在宗教課提醒他們要盡能力回饋社會,「我們希望透過舊生會和崗樂合唱團,延續學校所教授的這份信仰核心精神。」張海倫亦喜見參加義工活動的校友人數有增無減,「可見學校的愛德種子播種得很好」。


  • 編輯 Catherine Wong / 採訪 Reggie Lai / 設計 Andy Won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