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玫瑰崗學校小堂(下) 孕育信仰的基石

期數
4203期
刊登日期
2024.09.06
主曆
2024年09月08日 常年期第二十三主日

本頁圖片/檔案 - 10-11_1200按圖放大

相傳聖母曾顯現給道明會創辦人聖道明,並親授玫瑰經,自此道明會士積極傳揚玫瑰經敬禮。在跑馬地玫瑰崗學校小堂的祭台後方,有一幅出自美國墨西哥裔藝術家鮑博(Francisco Borboa)手筆的馬賽克壁畫,正是描繪聖道明由瓜達盧佩聖母手上接過唸珠的情況,畫中左下方的百合花象徵聖人的貞潔,揭開的書本則代表他隨身攜帶的瑪竇福音。

道明會於1935年在跑馬地山坡上建立聖大亞伯爾修院,培育來自世界各地到遠東傳教的會士,於二戰時曾協助收容戰俘及被拘留者的家屬。會方於1959年把修院改建成玫瑰崗學校,除了在校內興建樓高兩層的小堂(現隸屬聖瑪加利大堂區),亦另闢一層作修院,繼續培育會士和年青學子。

培育學生與修生

每年開學、畢業、聖誕節、復活節和道明會慶期等,均會在學校小堂舉行彌撒。曾先後在學校當老師、校長和校監的范士豪神父(Francisco de las Heras)於1972年由西班牙奉派到本港,同年在小堂由曾任廈門教區主教的茅中砥主教(Juan Velasco)祝聖為神父,是香港首位在小堂晉鐸的道明會士。

范神父謂,初到學校任教時,每年有二、三十位同學在小堂領洗和初領聖體,多年後才改為轉介學生到堂區領洗,以建立更強的團體感。玫瑰崗學校舊生劉愷鋒在中一時應同學邀請,到宗教室聊天、下棋,及聆聽曾任校長、當時掌管宗教部的謝天仁神父(Lionel Xavier1930 - 2011)分享聖經故事和宗教電影內容等。他其後參加謝神父教授的道理班,於中三時由范神父授洗,並成為學校輔祭;畢業後亦曾在堂區當司琴和歌詠團指揮。

與劉愷鋒差不多同期當輔祭的羅振裕謂,最難忘是中二首次在子夜彌撒幫忙,「未見過黑漆漆的校園,只有小堂門外有燈光,感覺很可怕,幸好有高年級的師兄帶領。」他在中四時當上輔祭會會長, 效法師兄向學弟傳承輔祭職務。分別在七、八十年代當輔祭的羅柏達和賈偉文憶述,當年學校宗教活動繁多,每天上課前也有平日彌撒,以及歡迎所有教友參與的主日彌撒和聖母月敬禮活動等。

幾名舊生雖然於不同年代服務小堂,卻異口同聲形容謝神父為「友善仁慈的長者」,受他啟發積極向善,課餘時會與他一起遊船河和遠足,關係密切。羅振裕表示,在校內碰見神父會主動跟他擁抱,「我稱呼他為father(神父父親),是真的把他當作爸爸。」自言成績與品行欠佳的劉愷鋒直言, 「受洗成為天主教徒,改變了我的一生。不管我有多壞、多差勁,謝神父也一視同仁地愛我們,令我很感動。」

另外,小堂也為不少非教友的舊生帶來美好回憶。陸凱琪在小學認識現時的丈夫,數年前結婚時向時任校監范神父申請在小堂舉行律師證婚儀式,二人還專程購買了校服穿著行禮。玫瑰崗舊生會現屆主席伍宇鍔就讀中學時,每天到小堂參與平日彌撒,「無事我也會進去靜思和祈禱,那裡從不鎖門,永遠歡迎任何人,給我一份內心平安和寧靜。」他視謝神父為「完美的榜樣」,在畢業後領洗皈依成為教友。

連繫外語團體進行福傳

小堂現時在每個主日和教會重要慶節均會舉行英語和法語彌撒,每台彌撒約有200人參與。法語天主教團體統籌Gwenael Delattre 表示,他們也使用校內的房間放置祭衣和宗教書籍,及教授主日學,並在小堂為兒童舉辦領洗和初領聖體等禮儀,感謝道明會提供支援。該團體專職司鐸Rémy Kurowski 神父補充,小堂作為團體的「聚腳點」,有助發展兒童的信仰和維持教友的歸屬感。

學校內的修院設有小堂和宿舍等,過往曾舉行西班牙語主日彌撒,目前約有20 名神父、執事和來自緬甸及東帝汶等地的初學生居住。與部分會士熟稔的玫瑰崗舊生家長周翟慧儀表示,去年曾協助會方修復破損的聖像,今年更與部分修生合作修補一尊急需在彌撒使用的聖道明像。他們因此對修復聖像產生興趣,邀請她分享黏膠、上色、打磨等技巧和心得。


  • 編輯 Catherine Wong / 採訪 Reggie Lai / 設計 Andy Won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