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慈幼彌撒中心(上)風雨中傳承年輕的心

期數
4204期
刊登日期
2024.09.13
主曆
2024年09月15日 常年期第二十四主日

本頁圖片/檔案 - 10-11_1200按圖放大

共用圖片/檔案 - 區區有聖堂去年9月一場世紀暴雨突襲港島東區,一瞬間,洪水和泥沙湧入慈幼學校( 小學)及裡面的小聖堂—慈幼彌撒中心內,洪水退卻後,地面滿佈泥濘,跪櫈東歪西倒,櫈腳的水漬至現在仍然清晰可見。教友特別是畢業於慈幼學校的一群,得悉洪水突襲後,蜂擁「回家」救援。

「毗連的慈幼英文學校(中學部)同遭淹浸,有忙於預備文憑試的中六生,於水退後乘的士回來清理小堂。」慈幼彌撒中心主任司鐸梁偉才神父憶起彌撒中心於去年慶祝聖母升天主保瞻禮後遭遇的巨大挑戰,令他深深體會這間學校小聖堂,發揚了「慈幼仔」的愛心。

小聖堂位處慈幼學校地下大堂內,是學校的信仰標記,也是學生的宗教培育基地。梁偉才表示,彌撒中心依靠學校的支援去運作,輔祭歷年由慈幼英文中學的教友學生擔任,「小堂教友欣賞輔祭的付出,教友家庭亦帶同子女參與小堂的彌撒,小堂彰顯了慈幼會照顧青年的愛心。」少數的畢業生包括校友老師,聯同教友擔任輔祭,一起在這個小團體內栽培青年。該彌撒中心隸屬聖十字架堂。

跨級別同行 薪火相傳

「小堂在不同年代培育青年,領洗簿內最早的紀錄, 可追溯至1950年代,舊生在學校內領洗,舊生及其家人亦會到來小堂受洗。」梁神父為慈幼仔播下了人情味而感恩,小堂很多教友都是慈幼舊生,每逢慶祝聖誕節及復活節,只能納容約一百人的小聖堂不敷應用,需要移師到學校禮堂舉行慶典,「有些畢業生帶同女朋友或家人參禮, 有時多達400人,他們於彌撒前排長龍參與修和聖事,盛況空前。」

梁神父積極與學校老師培育教友學生信仰,「慈幼英文學校的教友學生跨班組成團體,於整個中學生涯裡同行;校內善會則打通了不同級別(的隔膜);輔祭會亦代代相傳。」

然而,慈幼彌撒中心的輔祭會的傳承, 因著疫情及學童人口下降而遇上挑戰,梁神父與導師於疫情後重新聯繫學生,每逢週三放學後舉行輔祭培育聚會,由於缺乏人手, 中三的輔祭需要帶領中一的小輔祭。他對純樸善良而負責任的慈幼仔充滿信心,相信這份兄弟情可以幫助他們推動小堂的發展。

不獨慈幼仔內聚 向社區開放

「這裡好比一個大家庭,大家皆主動分擔這個家的工作。」慈幼彌撒中心教友何江肖歡參與慈幼彌撒中心的彌撒已經30多年,帶領丈夫何應蘇在小堂領洗加入教會,他倆為茶聚組及工作小組服務,教友及學生非常欣賞他們製作的啫喱糖及咖喱魚蛋,「我視慈幼畢業生為小孩子,當他們婚後回來參與彌撒,我會給他們一個擁抱和問候。」即使疫情後不便製作食物,何太仍與老教友及青年,憑著簡便的麪包西餅,於彌撒後留在校內相聚。

小教友何忻祈協助派發堂區訂閱的公教報,及於主日茶敘上招待教友,她在爸爸媽媽及教友的鼓勵下,服務愈見起勁, 「參與彌撒很開心,可以認識耶穌,我也喜歡耶穌呢。我會每天祈禱,為公公婆婆教友的健康祈禱。」

慈幼彌撒中心工作小組副主席劉志庭曾就讀慈幼會九龍鄧鏡波學校,自從搬到東區後便來這裡參與彌撒,他與慈幼會有著深厚的感情,及被這彌撒中心的教友無私奉獻所感動,「去年的水浸發生後,有學生特地於週六回來幫忙,以確保主日彌撒能夠順利舉行,他們沒有水鞋,只有普通的工具,學生及教友共十多人無私付出。平時,不論教友及舊生也義務維修聖堂裡壞掉了的燈具及器材。」

昔日在學校關愛學生的慈幼會會士,現在很多在毗鄰彌撒中心的「少懷之家」安享晚年,劉志庭因利乘便探望恩師。他深信每個年代青年皆積極傳承信仰與愛德,定能為教會及彌撒中心克服各種挑戰。


  • 編輯 Catherine Wong / 採訪 Joe Tang / 設計 Andy Won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