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慈幼彌撒中心(下) 與青年時常喜樂
「慈幼彌撒中心祭台後方的牆上,高懸了一尊敞開雙臂的復活基督像,與慈幼青年『時常喜樂』的靈修契合,復活的主揭示人生的方向:並非空等死亡,而是與復活耶穌一同期盼永生。」慈幼彌撒中心主任司鐸梁偉才神父深信青年在這間純樸而簡潔的聖堂內,會與主相遇,找到人生的終向。
梁神父表示,慈幼彌撒中心位於慈幼學校( 小學)入口處,「一如其他慈幼會學校的聖堂貼近大門口,讓師生、家長及訪客看見聖堂—學校的信仰標記,聖堂大門採用了玻璃門,好讓訪客一覽無遺。」他指出由學校大門至聖堂內都顯示了慈幼會的標記:即聖體、聖母媽媽及聖鮑思高,無數的慈幼學生在此皈依了基督。
慈幼彌撒中心工作小組副主席陳健忠在慈幼學校及其小聖堂成長並度過歡樂的童年,「昔日小聖堂在成為彌撒中心前,獨自以小堂形式運作( 聖母升天小堂)。我年少時在小堂擔任輔祭,跟慈幼會神父打成一片,玩耍、開大食會及唱歌,彼此打打鬧鬧沒有隔膜。」
「早年慈幼學校讓學生寄宿,神父及修士24小時照顧我們,不少學生家境貧困,衫褲『溶溶爛爛』,神父便會把自己的物資分給學生。」陳健忠被慈幼會會士關愛青年的愛心打動,繼承聖鮑思高神父精神,畢業後至今為慈幼彌撒中心服務,並關懷兩間母校—慈幼學校及毗連慈幼英文學校的學弟。
一條「興翼橋」 一份鄰里情
七十年代,慈幼彌撒中心對出的柴灣道行人路狹窄,接連有學生或街坊被從斜路衝下來的汽車撞傷甚至撞斃。陳健忠兒時住在慈幼彌撒中心對面的明華大廈,每天需要冒著生命危險橫過馬路上學,「我曾被車輛碰到膝蓋,驚險非常。」時任慈幼英文學校校監陳興翼神父非常心痛, 多次向政府要求興建行人天橋。經過多年的爭取後,行人天橋終在1978年落成啟用,學生私下稱呼這道天橋為「興翼橋」,藉此頌揚陳神父的關愛,眾街坊亦相當喜歡這個別稱,它也成為了柴灣道的地標,亦令教友來往慈幼彌撒中心時更為安全便捷。
慈幼彌撒中心有不少教友曾居於明華大廈,他們組成信友聯會, 更於聖誕前到東區不同地方報佳音,惟大批教友因著明華大廈於近年重建而遷離,但陳健忠感受到教友街坊的凝聚力,維繫著深厚的情誼,「我們在這個彌撒中心的大家庭裡面共為一體,無分彼此, 無償付出。」
青年教友蕭天佑昔日被慈幼英文學校的宗教培育打動,遂於中三領洗。他畢業後在彌撒中心服務了十多年。面對彌撒中心的輔祭會青年成員每兩三年換班,蕭天佑與陳健忠傳承自己昔日從慈幼會神父身上感染、對青年的愛心,與「慈幼仔」共同建立兄弟情。
慈幼會陳鴻基神父於十年多前為小聖堂重新設計祭台及讀經台,曾服務慈幼學校的他深愛青年,把慈幼會屬校舊生讓出的珍貴意大利石,透過雕塑藝術雋刻「天人交織」的主題。
祭台前方花紋正是人的指紋,陳神父解釋,「人按天主的肖像所造,正如聖詠第139首寫道,人的一切皆已經由天主預定—天主透過人的指紋、祂預定的工程,讓我們成為天國的公民。」
陳神父表示,祭台前方的天人交織圖樣呈圓形,寄寓了聖體的形像,圓形內「天」、「人」二字重疊,體現天人交織與天人的盟約的結合,而在祭台上舉行的感恩聖祭之基督體血,進一步讓天人合而為一,「( 彌撒中心)這個家裡面祭台有如一張溫床,孕育了慈幼學生。」他感恩於祭台成為了其鐸職的溫床,讓他透過聖事與牧民工作, 幫助青年成聖,共同建設教會一家。
- 編輯 Catherine Wong / 採訪 Joe Tang / 設計 Andy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