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裡尋祂】一個教會 眾多教派〔作者︰蔡惠民〕
自梵二大公會議以來,天主教會一直致力推行普世教會的合一運動。在過去的六十年間,形式多樣的大公對話和合作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不同教派的教牧舉辦合一之旅、組織不同教派的青年人拜十字苦路、在禮儀年裡定期舉行由不同教派的基督徒參加的祈禱活動等等。
然而,這種從根本上來看富有積極意義的發展,其負面的影響在近年裡也顯露得愈來愈明顯。一方面,人們,尤其年輕人,對他們自己的宗教身份的認同感在日漸淡漠,許多人已無法解釋和說明,為甚麼他們是天主教徒、新教徒或東正教徒, 以至於認為這其中的區別和差異是無關緊要的;而在另一方面,這種趨勢也導致要求強化各自的教派身份認同的呼聲變得愈來愈高。事實上,不少人也是通過標榜自己的與別不同來尋求這樣的一種身份認同感;最後,也有很多基督徒抱怨合一運動的進展太過緩慢,他們強烈要求合一運動的目標必須在共同的感恩祭慶祝(或聖餐慶祝)中得到具體的表達。面對大公運動,有些人採取了無所謂的冷淡態度,有些人顯得非常不耐煩,有些人則滿足於保持現狀,更有些人想借此擴大自己教派的影響,加強自身的競爭優勢。
其實,合一的成果,應該藉教會在生活上各領域的加強合作來實現。例如:在牧靈領域裡,共同舉辦跨教派夫婦的婚前培訓課程、陪伴和支持跨教派的婚姻和家庭,以及協調配合醫院和養老院的牧靈關顧等。
在堂區生活的領域裡,可以一起舉辦合一祈禱晚會、兒童聖經週、兒童和青少年活動、夫婦懇談會和週末靈修營;相互邀請參加堂區節日的慶祝活動、在特殊場合下的相互問候(介紹鄰近堂區新上任的司鐸或牧師)、以及定期會晤交流等。
以上所列舉的例子清楚地表明:在許多領域裡,開展大公合一性的共同行動是可能的。每個堂區都應該可以找到適合自身情況的合作方式。當然,並非每個堂區都能實施以上提出的所有建議。但至少可以從中選擇一、兩項可行性比較強的,來進行一番的嘗試,好讓大公主義的理念深入堂區生活的各個領域裡。
* 本專欄每月首主日由周守仁樞機執筆,其餘主日由四位副主教(夏志誠輔理主教、蔡惠民神父、甘寶維神父、陳永超神父) 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