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發揮近人精神
五十年代,天主教會最初僅限於在香港的殖民區活動,其後大批難民從國內湧到香港。到了1952年,面對社會經濟蕭條,香港教區在難民區成立多間中心及小堂,為弱小者提供生活上的必需品,例如送贈麪粉、牛奶、糧油和衣物等,受惠的不僅是教友,更是普羅大眾,所以當時有不少人稱天主教會為「麪粉教會」。當中,也有一些受惠者因此認識到天主教會的服務,決定領洗皈依,參與各項愛德服務,以愛還愛,期望讓更多人認識天主。
天主教在本地最廣為人知的服務,就是教育辦學,致力為學童提供接受教育的機會,讓人藉著知識改變命運,同時提供醫療和社會服務,由香港明愛(明愛)統籌。作為本地最大型的社福機構之一的明愛,本著天主愛的誡命,為有需要的人, 特別是為弱小的邊緣社群提供援助,為無聲者發聲,最重要是讓最末後無靠、最卑微無助、最失落無救的一群在黑暗中找到希望。目前明愛的服務主要有四方面:社會工作,包括安老、青少年及社區、康復、社區發展;教育方面,包括學前、特殊教育、職業訓練、社區及高等教育;醫療方面,有西醫及牙科診所,並管理兩間醫院;另外,還設有賓館及餐館、營地,協調國內、本地社區及地區事務,例如舉辦慈善賣物會,同時與各堂區合作,以產生協同效應,發揮更大的支援效果。
除了提供物質上的援助,心靈的關顧和慰藉同樣不容忽視,透過舉辦各項活動和探訪,藉此與弱小者同行,正視他們的存在。在全港52個堂區當中,逾半設立了關社組;而暫未成立關社組的,則透過其他善會,例如聖雲先會和聖艾智德團體推動愛德工作。而堂區關社支援小組,成員包括天主教教友總會、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香港明愛(社會工作服務部、地區事務)、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及教區教理中心,以不同形式支援堂區關社組,關懷有需要的人。
上述的援助服務,需要大家踴躍支持才行,不論是捐款或是報名擔任義工。就讓我們坐言起行,一起發揮互助互愛的近人精神,共同建設人人平等、充滿友愛的融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