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點解

期數
4209期
刊登日期
2024.10.18
作者
孔令瑜
主曆
2024年10月20日 常年期第二十九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KKP reNew-義筆「你好!想問一下,點解今個主日要為啲難民祈禱?」「點解要捐款比佢地?難民好惡架」「我今天只帶了少少錢去彌撒,第二次奉獻捐唔到啊……」「點解呀?佢地不是天主教的……」

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過去多次舉辦有關難民和移民的活動時,不時會收到類似的疑問。今年,香港教區為回應「第110屆世界移民及難民日」時,特別於各台彌撒時舉行第二次捐獻,並將款項撥作資助在港尋求庇護者及難民的需要。與此同時,我們亦向堂區派發了祈禱卡,呼籲教友為難民祈禱。翌日,我們就收到上述的查詢。這些疑問,某程度上反映出教友對難民處境的不諒解。

回望過去,不少港人的祖先都是難民。這段歷史不容遺忘,也為我們理解和同情今日的難民(或尋求庇護者)提供重要的視角。難民並非單純的「其他人」,他們是與我們,或我們祖父、母輩一樣,有相同的期望:平安、尊嚴、希望和將來。他們被迫離開家園,是因為戰爭、迫害或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不少人的身、心靈, 在過程中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和創傷。聯合國難民署(UNHCR)的報告指出,全球數以億計的難民正飽受流離失所之苦,他們需要國際社會的援助和保護,才能重建生活。他們不是「惡人」, 而是受害者。

在信仰角度,聖經的核心教導之一是款待旅客,這與「愛人如己」的誡命息息相關。舊約時代,在近東遊牧民族的生活背景下,旅人需要得到保護和供應才能生存。在《出谷紀》及每一次遷徙流離的故事中,天主帶領祂的以色列子民逃出苦難。教宗方濟各在今年世界移民及難民日文告中,以「天主與祂的子民同行」為題。教宗指出,這個時代的遷徙者像每一個時代的遷徙者一樣,他們也為逃離戰爭、迫害和貧窮而出走,尋求安全的避難所。教宗提醒,在難民身上,我們亦能看到同樣的影像─活生生的天主子民,在人生的路途上走向永恆的家鄉。

教宗同時亦引用瑪竇福音第廿五章3146節中有關最後審判的章節,耶穌以綿羊和山羊作出的比喻。綿羊代表那些在世時曾關懷和幫助飢餓、口渴、為客旅、赤身露體、患病、監獄中的人,他們將被接納進入永生;而山羊則代表那些對這些需要幫助的人漠不關心,他們將被定罪。這個比喻中的弱勢者,可能是任何身份的人,包括難民、窮人,移民、在囚者、無家者等等。我們若忽略他們,便是忽略了基督在他們身上的臨在。

與過往的文告一樣,教宗不斷提醒我們,不要錯過每一個與基督相會的機會。當我們扶助在窮困中的弟兄姊妹,就是與祂相遇;當我們為遷徙者,流離失所的兄弟姊妹同行,也就是與基督同行。「由此可見,是窮人拯救了我們,是他們使我們得以遇見上主的面容。」

幫助難民,不僅是履行基督徒的責任,也是延續香港自身歷史和傳統。我們不但不能忘記自身曾經的處境,更應以同理心去理解和幫助今日的難民,為建立一個更公義、更包容的社會貢獻力量。

教友們提出的疑問,恰恰反映了社會對難民的誤解,向他們清楚解釋教區的行動,分享教宗的文告,聖經的故事,以促進理解和支持,至關重要。唯有透過理解、同理和行動,我們才能真正伸出援手,擁抱希望,為建立一個更公義、更美好的世界貢獻一份力量。


  • 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