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與科學】信仰在人工智能時代(三): 天主教會對新興科技發展的觀點〔作者︰林偉喬〕

期數
4209期
刊登日期
2024.10.18
作者
林偉喬
主曆
2024年10月20日 常年期第二十九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信仰與科學_200本頁圖片/檔案 - 09B_500我們可能會感疑惑,天主教會為甚麼熱衷於介入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事實上,普世教會積極應對現代世界各種問題的決心可以追溯到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下稱梵二)。當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於19591月宣布召開梵二的意願時,他賦予了這次會議一個任務,那就是將內部(adintra) 更新與外部(ad extra)向世界傳福音相結合。

19621011日,在聖伯多祿大殿中, 2,500名主教和神學家、非天主教觀察員以及國家元首雲集,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以《慈母教會歡欣喜樂》(Gaudet Mater Ecclesia)的講話開啟了大公會議,他強調教會應該重新研究和呈現她的教導,以符合我們這個時代的要求。

梵二第四個和最後一個公布的憲章《教會在現代世界的牧職憲章》(Gaudium et Spes)是在1965127日,梵二結束前夕頒布的。該憲章明確把它的對象設定為全人類, 重點關注教會與現代世界的關係,以及教會應如何為人類的福祉而努力。例如,憲章強調了「人的尊嚴」,因為人是按天主的肖像被創造的。在全文中「尊嚴」一詞出現了51次。它也強調「公眾利益」(common good),以整個人類家庭的共同福祉為大前提。「公眾利益」一詞在全文中出現了31次。

另外,梵二於1963124日頒布了《大眾傳播工具法令》(Inter Mirifica)。拉丁文標題字面意思是「在奇妙事物之中」。在1960 年代,這些「奇妙的」社會傳播媒體只是電視、收音機、電影和新聞媒體,與當今人工智能時代有很大差距。但是,該法令早已指出, 這些當時的新技術如果得到適當利用,可為人類帶來很大好處。然而,人類也可能會違背造物主的計劃,錯誤地使用這些媒體。因此,教會的角色在於與各方展開對話,以確保科技和媒體的正確和道德使用。

梵二的遠見為教會與現代世界在新興技術上的持續對話奠定了基礎。正如若瑟.拉青格(即教宗本篤十六世)在1966年時指出, 《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的重要性不單在於提供解決方案,更在於大公會議有勇氣去製作一份公開文件,以開展一項將繼續下去的任務。

讓我們在下一期繼續探討教會就人工智能發展所擔當的任務。

• 作者為香港大學理學士(電腦)、美國緬因州聖若瑟學院牧民神學碩士、資深資訊科技專業人員,及40年慕道團導師。

  • 本專欄逢第三主日刊出

  • 圖: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
  • 教區資訊科技委員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