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諾撒仁愛女修會聖堂(上) 心靈淨土 服務微小

期數
4210期
刊登日期
2024.10.25
主曆
2024年10月27日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本頁圖片/檔案 - 10_1200按圖放大

共用圖片/檔案 - 區區有聖堂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的會院座落於樓宇林立的半山堅道,從狹小的正門走上樓梯,甫踏出室外,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古典美麗的聖堂,予人別有洞天之感。這所隱沒在建築群當中的嘉諾撒仁愛女修會聖堂,仿效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左右對稱,兩旁各有一座鐘樓,既是香港罕見的雙塔式建築物,也是繁盛市區中的一片心靈淨土。

1860年,修會在意大利的總部派遣第一批修女來港傳教,得到葡藉教友捐贈堅道樓房建立修院,先後在旁興建學校、孤兒院和醫院等服務貧苦大眾,並在1870年建成小聖堂。後因教友人數漸多,修會於原址重建樓高三層的聖堂,在190710月落成。修會於1950年代為聖堂加設六扇通風大窗戶,以應對本港潮濕炎熱的天氣,並於2007年重修屋頂;其他建築結構和內部設計均大致沿用至今。聖堂在1990年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2009年改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當貧苦者的僕人

聖堂正門外擺放了聖雲先像和聖安多尼像,曾任嘉諾撒聖心學校副校長、現為嘉諾撒在俗會香港協調組會長的凌惠娟表示,這提醒學生效法他們,像會祖聖瑪大肋納嘉諾撒般成為「servants of the poor 」(貧者之僕),盡心服務生活和心靈上貧窮的人:「會祖辦學,除了讓小朋友學習知識,亦藉此讓他們親近天主,當眾人之僕。」修會的詹秀璉修女也有提醒屬校老師多加關顧學生,若留意到班上有同學神情有異,應細心向她們了解原因。

20048月的一個星期天下午,聖堂忽然傳出轟隆轟隆的巨響,原來是屋頂倒塌,瓦礫直衝毗鄰的嘉諾撒聖心學校。詹修女憶述,本來借用聖堂的菲律賓團體當天剛好在別處活動,校內又沒有學生,令事件沒有導致傷亡, 實屬天主所顯的奇蹟。凌惠娟也謂,聖堂與學校僅數步之距,以豎立著耶穌聖心像的花槽相隔,結果只是有些石頭掉進學校, 聖像則絲毫無損,「很感恩耶穌時常保護著學校。」

修會其後透過屬校協助籌款,進行修葺及加裝空調,於2007年峻工。現時聖堂翻新圍欄和跪櫈等簡單維修,由服務了十多年的權叔負責。不是教友的他偶爾也會進入聖堂聆聽道理,認為天主教是一個導人向善的宗教,自言已跟修會建立了感情,「希望能為它出一分力,讓它永遠延續。」

拉近與天主關係

聖堂內的設計由意大利籍修女Melania Marin 操刀, 延續左右對稱的意念,祭台中央放置十字架苦像和聖體櫃, 兩邊小祭台分別恭置聖若瑟像和痛苦聖母像。鍾秀娟修女表示,聖堂整體設計風格不但予人整齊舒服的寧靜感,從正門一直往前走到聖所時,更會有「舉心向上」的體會。她笑言,昔日早上在聖堂內祈禱,會有雀鳥飛進來一同參與,舉行彌撒時也曾有羽毛掉在祭台上。

祭台後方的馬賽克壁畫出自美國墨西哥裔藝術家鮑博(Francisco Borboa)手筆,正中部分鑲嵌了金黃色碎片襯托耶穌苦像,兩旁則以由淺漸深的紅色碎片拼砌而成。詹修女謂,不少人在壁畫上看到耶穌對世人的救贖,愈親近他便愈光明、愈是遠離便愈黑暗。凌惠娟認為,壁畫也可解讀成象徵生命的活水、耶穌所犧牲的血水,甚至能配合今年會祖誕辰250周年的主題「焯燃生命」(Set Life on Fire ),「設計師為大家留下想像空間,可以看到自己與天主的關係。」

聖堂平常不對外開放,主要供修會40多名修女使用,除了恆常祈禱和彌撒,修女矢發初願、永願、入會金銀慶以至安息後的逾越聖祭,也在這兒舉行。鍾修女表示,初學生一般會被派到聖堂服務,學習佈置祭台、安排禮儀、打理祭衣房等,「我們在這裡開始奉獻生活,也在這裡結束。」此外,嘉諾撒在俗會成員會在聖堂舉行許諾及重宣許諾儀式、入會周年慶典等,並與修女一起慶祝會祖瞻禮。修會屬校亦會到聖堂參觀和舉行彌撒,週日早上則有意大利團體的主日彌撒。


  • 編輯 Catherine Wong / 採訪 Reggie Lai / 設計 Andy Won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