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生 ·活】成為目的地

期數
4210期
刊登日期
2024.10.25
作者
丘建峰
主曆
2024年10月27日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神學生活本頁圖片/檔案 - 09C_500全球書店都陷入經營困難中,大部分地區的書店數目都逐年遞減,但在日本,蔦屋書店突圍而出,一直開新店,而且經營得法,成為商業上成功的個案。前一陣子,看了一段短片,介紹蔦屋書店的成功之道,其中有三點,很值得我們借鑑。

蔦屋書店在不同地方開新店,先會在該地區做精密的問卷調查,了解該地區有甚麼特別的需要,從而調整店鋪出售的東西。雖然稱作書店, 亦必定有賣書的部分,但店鋪同時會有不同的商品以及服務,如咖啡茶座、家電精品等。它在日本的其中一間書店,正是了解到當地居民願意接受新穎家電,書店中有很多新奇的家電產品。

如何回應在地的需要,固然是商業必須考慮的問題,同樣是傳教者要思考的課題。還記得關俊棠神父多年前在某堂區工作,他到任後,走訪自己的堂區教友,先了解這個社區有甚麼需要, 再調整傳教策略,可見蔦屋書店的做法,不是創新,我們本來就可以做的。

其次,蔦屋書店強調自己要「成為社區內一道美麗的風景」,因此強調書店的美感,其中一間店就重視四周的植物與採光,務求讓讀者在書店,好有美學上的愉悅。為這一點,個人覺得天主教聖堂很有潛質,因為宗教上的美學本來就有相當獨特的魅力,只要發揮一二,就可以有吸引力。在現今世代,美感左右這一代年輕人的去向,只要看看IG這類以圖書相片為主的社交媒體,大家打卡的地點與物件,無一不美。所以, 習慣於說大篇道理的我們,可能都要調整策略,把重點放在美感上。能否在建築、布置、宣傳乃至活動中,更重視美感,這好有可能是吸引教外人的第一步。

最後,蔦屋書店不僅要成為美麗的風景,更要成為來訪者的目的。很多蔦屋書店都很漂亮, 但再漂亮,如果大家都只是經過欣賞,不進內的話,這書店說不上成功。換句話說,來訪的人, 要在書店內經歷有意義的事情,才可以令他們下一回,會特意來訪。因此,有些蔦屋書店,店內有非常舒適的閱讀座位,甚至可以買一杯咖啡, 坐下來,細意閱讀,沒有店員會干擾你。蔦屋的理念,是人真的有時間慢慢看書,他們就會看出書的價值,便會把書帶回家。

堂區能否成為社區內的非教友的目的地?我們可否創造一個具美感的空間,令人願意走進來,得到一份世俗給予不了的經驗,從而讓他們不是以匆匆的過客身份前來聖堂,而是視聖堂為值得停留的地方呢?

一個堂區,一幢建築物,如果沒有聖神的臨在,它不一定就是一個天主的宮殿、一個教會。因為,只是相聚的人,有一份美善與平安,它才是教會的開始,走向天國的起點。


  • 塘邊鶴系列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