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嘉諾撒仁愛女修會聖堂(下) 往普天下傳揚福音

按圖放大
嘉諾撒仁愛女修會六名修女於1860年從意大利來港傳教,在半山堅道設立會院,並在旁興建學校、孤兒院和醫院等服務貧苦者,建築群的正中央則設置聖堂。修會的鍾秀娟修女解釋,「修女們每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聖堂祈禱、參與彌撒,然後各自到不同工作崗位服務,這代表了耶穌的派遣,提醒修女們要帶著耶穌基督去服侍貧窮的弟兄姊妹。」
百多年後的今天,修女們服務的單位大多已遷出或關閉,唯獨聖堂仍然屹立如昔,內裡的福傳提示也完好無缺,傳承著會祖聖瑪大肋納嘉諾撒的傳教心火。經樓上方設有一扇玫瑰彩窗,玫瑰花的中央寫著「IHS」(耶穌),往外延伸的八枚花瓣末端各有一位宗徒的名字( 四位聖史、聖伯多祿、聖保祿、聖安德肋和聖雅各伯),花瓣內繪畫了石榴和果實;代表宗徒以耶穌為中心接受派遣,傳揚福音後結出信仰的果實。
經樓下方是聖堂正門,兩旁分別放置傳教主保聖女小德蘭和聖方濟各沙勿略聖像。鍾修女表示,每當彌撒禮成背對祭台,預備離開聖堂時,便會看見聖像和玫瑰窗, 提示她們效法會祖,不論是進行默觀還是愛德服務, 也要以福傳為目的,「會祖說過要將自己變成微塵,去到世界每一處地方,把天主愛的喜訊帶給每一個人。」
屬校的信仰培育
聖堂跟修會第一所屬校嘉諾撒聖心學校及書院(後者於1981年遷址薄扶林)相連, 成為眾多舊生的集體回憶。詹秀璉修女表示,當年的校舍入口在羅便臣道,同學們每天由中環走「長命斜」上學,聖堂剛好在中間。不論是否教友,不少同學也會把藤籃(書包)放在聖堂門外,入內祈禱和稍事休息。
分別於五、六十年代就讀聖心的陳麗霞和丘屏人憶述,修女經常說: 「你們每天也經過聖堂,為甚麼不入內跟耶穌打個招呼?」她們坦言,當年不是熱心教友,對信仰的認識也不深,卻在不知不覺間接受了學校撒下的福傳種子, 於畢業數十年後加入嘉諾撒在俗會服務。
曾任嘉諾撒聖心學校副校長的凌惠娟笑言,「跟耶穌打招呼」的習慣一直傳承至今,同學們小息時會把食物袋放在聖堂外,然後進內劃十字聖號和祈禱。她又謂,學校在20多年前開始,為高年級教友安排每月一次到聖堂參與彌撒,由同學負責讀經、充當輔祭協助神父、在門外派發經文和歌紙等;修女也會邀請非教友老師擔任司琴。後來學校更推行「1+1」福傳體驗,讓同學邀請一位非教友同學一同參與彌撒。
澤仁館紀錄傳教史
除了玫瑰窗,聖堂上層兩排「牛眼窗」的畫像亦極具宗教意義,例如有代表麪餅( 聖體)的麥穗和葡萄酒( 聖血)的葡萄、象徵聖神的鴿子,以及提醒世人耶穌是元始也是終結的希臘字母首字alpha與尾字omega符號等。詹修女謂,以往人們教育水平普遍不高,這些圖像正好作為福傳的起點,讓不懂文字的人也能認識基本天主教教理。
修會在聖堂旁建立小型歷史館「澤仁館」,入口處放置了修會在本港的第一位修女、香港第四任港督寶靈爵士的女兒Aloysia隨父親來港時帶著的「憂者之慰」聖母耶穌像。館內以時間軸和世界地圖分別展示修會來港後的里程碑和遍及全球的福傳足跡,並透過不同年代的文物、相片、修女會衣及醫療和編織用具等,介紹修會的福傳工作和愛德服務。
館內亦置有十字架苦像,有份為澤仁館導賞的詹修女表示,她接待訪客時會先讓他們在漆黑中凝視十字架上的基督,然後請他們分享感受,「很多人會說耶穌很悲慘,我們便藉此解釋耶穌為人類犧牲的大愛, 這也是會祖創會時的啟發之一,要宣揚耶穌為甚麼會死於十字架上。」
• 修會聖堂及澤仁館平日不對外開放,參觀敬請預約。
- 編輯 Catherine Wong / 採訪 Reggie Lai / 設計 Andy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