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與科學】信仰在人工智能時代(四)〔作者︰林偉喬〕

期數
4213期
刊登日期
2024.11.15
作者
林偉喬
主曆
2024年11月17日 常年期第三十三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信仰與科學_200本頁圖片/檔案 - 09B_500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梵二)可視為教會開始更加重視與現代世界持續對話,以解決現代問題,促進人類福祉的起點。當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2005124日發表《迅速發展》宗座牧函,反思傳播媒體對教會和社會構成的挑戰時,他進一步呼籲全人類更好地利用通信技術來促進對話,成為互相了解、團結和和平的載體。教宗重申了梵二的信息:「不要害怕新科技!這些新科技『屬於奇妙的事物』—— inter mirifica——是天主賜予我們用來發現、使用並傳播真理的資源,包括有關我們人類的尊嚴和作為祂子女、祂永恆國度繼承人的真理。」

隨著近年來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教會似乎看到有更迫切的需要,去介入並使其聲音能夠被世界上不同的人聽到。在202110月,聖座文化委員會舉辦了一個專題研討會,討論人工智能對社會和人類自身帶來的挑戰。在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及教會代表指出無監督學習在人工智能發展中引發了一大隱憂。

於去年2月和3月,教宗方濟各分別向宗座生命科學院及聖座文化與教育部發表了講話, 探討了科技,特別是人工智能對社會和文化的影響。教宗強調,虛擬不能替代現實,社交媒體不應取代人際關係。而只有真正包容的對話才能使我們明智地辨別如何將人工智能服務人類大家庭。

事實上,人工智能的持續發展關乎幾乎每個人,不僅僅是科研和技術人員,還包括律師、消費者、勞工、商人、各地政府、國際組織、神學和倫理學家、教師、學生等等。跨界別的合作和各方之間的倫理考慮,包括政府、企業、學術界和公眾,對人工智能的發展和負責任的使用至關重要。

去年6月,由教廷支持的美國加州耶穌會聖克拉拉大學(Santa Clara University)的科技、倫理及文化研究所發表了一本人工智能使用手冊,協助科技企業制定相應的程序和資源,以確保開發和推行人工智能能夠符合倫理守則和社會公益。事實上,在設計、開發和使用人工智能時需要考慮不同的倫理問題,包括人類與機器的分別、包容性、透明度、可靠性、問責制、內容出處及其真實性、算法偏見、私隱保護、數據安全以及對就業和社會影響等。

讓我們在下一期繼續探討人工智能發展中的各種倫理問題。

• 作者為香港大學理學士(電腦)、美國緬因州聖若瑟學院牧民神學碩士、資深資訊科技專業人員,及40年慕道團導師。

•本專欄逢第三主日刊出


  • 教區資訊科技委員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