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裡尋祂】希望之門〔作者︰甘寶維〕
《望德不叫人蒙羞》(Spes non confundit)是教宗方濟各於5月9日耶穌升天節第二晚禱中向五大洲的教會頒布的一道詔書,主題取自《羅馬書》(五5)。教宗藉著這道詔書宣布2025年慶祝禧年,為世界呼喚希望的恩典,其中包括祈求、提議、呼籲, 以及宣布禧年內的新意,如在監獄中開啟一道聖門,並以「希望的朝聖者」為慶祝的主題。
當我讀到「在監獄中開啟一道聖門」的時候,不期然就想起教區成立的「燃亮基金」,因為我感到「燃亮基金」這個計劃,就好像是為監獄中的青年打開一道聖門、一道希望之門。
「燃亮基金」已成立了一年多,在香港明愛協助,和四個基金會、教友們、不同社會人士的慷慨捐助下,進行得如火如荼。上個月收到懲教署給周守仁樞機的報告,就是過去一年共有12間懲教所的370位青年囚友用了我們的基金進修,包括149人報讀一些公開試,和221人報讀了香港中文大學、香港都會大學或香港管理專業協會的課程,共用了60多萬元。
除此之外,「燃亮基金」最重要的一個使命就是協助青年們在出獄後重投社會,過去一年,我們的社工們到了塘福懲教所(為21歲至35歲的青年),及沙咀懲教所(為21歲以下的青年)開辦過五個小組,包括三個「生涯發展」小組和兩個「家庭關係重建」小組,每個小組有五次聚會,合共有50人參與。這些小組聚會都深受青年們的歡迎和懲教署同事們的欣賞,「生涯發展」小組,幫助青年們反思生命中寶貴的生涯經驗和意義,發掘個人能力、價值觀、信念和委身,並展望及計劃將來;「家庭關係重建」小組,以敍事實踐取向及藝術創作介入,讓青年人有機會重新思考與家人的關係。我曾幾次跟著社工們參與這些小組聚會,非常欣賞社工們的專業和參與者的投入,青年人彼此的信任和坦誠,讓我很感動,他們的真誠分享本身就很治癒、很療傷。完了這些小組聚會,社工們都會繼續以書信與他們保持溝通和連繫,期待明年中或年尾,當他們出獄之後,繼續與他們同行。由於暫時服務的懲教所只有男青年,所以我們已向懲教署申請進入羅湖懲教所開組,希望將來也可以服務女青年。
雖然我們接觸的青年仍未出獄,但透過懲教署和其他志願團體的轉介,我們已接觸了約20位經已出獄的青年,支援他們尋找工作或續繼就學,暫時我們已成功地協助了11位青年,的確非常感恩。除了幫助他們找適合的工作外,社工們會個別跟進每一位青年的進度,陪伴他們、聆聽他們、了解他們,幫助他們適應新的生活。
為更有效推展在囚青年生涯發展工作,我們在懲教署的安排下,將會在白沙灣懲教所和塘福懲教所舉辦「職業博覽(Career Exop)」活動,為在囚青年提供與未來僱主或行業專業人士建立聯繫的機會,讓他們獲得行業見解和有關最新就業市場趨勢,而僱主可於過程中物色合適的人才,活動內容包括:創意思維活動、行業發展分享、僱主對談等。
為讓更多教友知道和認識「燃亮基金」,我們已經到過好幾個堂區進行籌款和介紹,我們仍會繼續到不同堂區推廣。「燃亮基金」這個計劃、這個工程,是一個不簡單但很有意義的使命,非常需要大家的支持,並為我們的使命祈禱,我們會繼續努力發展,製造更多的可能性,願「燃亮基金」能真的為在囚的青年人打開「希望之門」,讓更多的青年人找到希望。
* 本專欄每月首主日由周守仁樞機執筆,其餘主日由四位副主教(夏志誠輔理主教、蔡惠民神父、甘寶維神父、陳永超神父)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