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樞機赴羅馬研討會 籲以同理心推展對話

期數
4214期
刊登日期
2024.11.22
主曆
2024年11月24日 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節

本頁圖片/檔案 - 20A_1200

「大家要有同理心,互相聆聽,進行對話,才能就宗教中國化一事有更多交流。」香港教區主教周守仁樞機在羅馬宗座額我略大學出席一個有關利瑪竇神父( Matteo Ricci )的研討會時表示,內地宗教「中國化」的路向尚未完全定調,沒有刻意攻擊或針對天主教會,教會可繼續與當局保持溝通,了解彼此的看法。

耶穌會、耶穌會歷史檔案館、喬治城大學和宗座額我略大學於1115日合辦「利瑪竇:友誼、對話與和平的遺產」國際學術會議,以先教宗本篤十六世親撰的《向佘山聖母誦》揭開序幕。會議主持人、利瑪竇神父列品申請人隆巴爾迪神父(Federico Lombardi )認為,利瑪竇神父實現了聖方濟各沙勿略將福音傳播到東亞心臟地帶的願景,是耶穌會傳教士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周樞機發言時簡述1949年後中國在文化政策方面的轉變,如何影響當地教會的發展。他提到,新中國成立之初實行「去洋化」政策,文化大革命時更摒棄各種宗教, 天主教會自然不能倖免。隨著中國在八十年代起奉行開放政策,至九十年代內地學者更與海外宗教機構有頗頻繁的接觸,慢慢意識到「宗教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不能被強行遏制」,甚至對國家有貢獻,遂採取不鼓勵但亦不干預的政策。時至今日,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希望在宗教、科學、經濟等各個社會範疇實現「中國化」,建構人民的共同理念和身份認同。

會議其他講者包括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Pietro Parolin)及耶穌會總會長蘇薩神父(Arturo Sosa),兩人分別概述了最近三位教宗關於利瑪竇神父的思想和言論,以及其勇氣、在逆境中的堅持、對天主的謙卑和信靠,實行文化交流和對話,作為東西文化的橋樑。(黎)

部分內容取自梵蒂岡新聞網   圖:梵蒂岡新聞網


  • 圖:周守仁樞機(左四)在會議上擔任演講嘉賓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