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 自在】從扶貧想起 窮人是近人嗎?(上)
「他們來給你一些錢,之後便忘記你;給你一些食物,之後便忘記你;給你一些藥物, 之後便忘記你。他們不在乎之後你會做些甚麼。」這是一位2010年海地地震的災民Mark Noel,發給Ian Rosenberger—一位來賑災的美國人— 的短訊中的一小段文字,反映了災民在獲得許多慈善團體捐助後的感受。這些團體的捐助,雖然能解災民的燃眉之急, 但只是短時間的緩解,食物吃完了,藥物用完了,依然回到一無所有的景況。這種賑濟式的幫助,無法改變他們的生活,他們仍然必須依賴別人的救助,毫無選擇,無法自主。這種依賴救濟式的生活,如何能夠令人建立起生命的尊嚴呢?
香港政府發表的《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大事宣揚政府的扶貧成效。在經過政府的介入後,將2020 年165.3 萬的貧窮人口,大幅減至55.4 萬,令貧窮率由23.6%, 大減至7.9%。香港的貧窮人口,生活雖不至於如海地地震災民般,沒有食物,沒有藥物, 但他們過的,還是沒有選擇,無法自主的生活。在政府的介入措施中,固然有恆常的現金,但也有非恆常的現金。這種非恆常現金, 和Mark Noel收到慈善團體送來的食物沒有兩樣,今個年度收到了,下個年度可能就沒有了,生活中的匱乏,成為揮之不去的陰影和恐懼。他們捉襟見肘的景況,依然沒有改變。
何況「人生活不只靠餅。」( 路四4 )人在生存之外,也「有權享受個人尊嚴及人格自由發展所必需之經濟、社會及文化各種權利之實現。」貧窮人士在金錢上的匱乏,令至他們整天陷入如何控制支出的計算之中,因而出現匱乏的思維 (scarcity mindset)。研究顯示匱乏思維會降低人的IQ多達13 點,令人作出不理智的選擇,更衝動的決定。貧窮人士的匱乏,限制了他們的選擇,他們為應付日常的生活,已窮盡家中一切的資源,再無餘額,為自己以及家人,作任何關於將來的規畫,即使有這樣的規畫,也無法付諸實行,只好束之高閣,成為夢中的憧憬。匱乏的處境,加上匱乏的思維,令個人的發展成為天方夜談,近乎沒有可能。沒有發展,生活就無法改變,跨代貧窮,便成為必然的結果。
社會需要扶貧,但扶貧要做多少才叫足夠呢?
- 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