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裡尋祂】該怎樣過禧年?〔作者︰夏志誠〕
在教區層面及在堂區層面,該怎樣過禧年?這樣的題目,教區司鐸議會和教區牧民議會已經先後討論過兩次,其中有些意見, 我認為非常值得和大家分享。
首先,我留意到大部分的意見,並不是針對具體的活動,而是針對籌辦活動的態度。很多與會人士都表達,希望在禧年內舉辦的活動會有持續性,而不是放煙花似的,熱熱鬧鬧、沸沸揚揚,但只是一次性。這樣的活動,勞民傷財,意義不大。
禧年的活動必須要能顯示出其中的意義,也就是它的主題所指, 使參加者成為懷有希望的朝聖者,為弱勢社群帶來希望。活動前的意識培育和活動後的解釋,固然重要,但活動本身的設計也必須要有靈修的元素,因為真正的希望只能夠來自天主。所以,活動必須能夠讓參加者親近天主,並在祂內親近有需要的兄弟姊妹。
參與討論的兄弟姊妹,不論是司鐸還是平信徒,大家都非常認同教宗指出的方向,就是禧年的活動必須要有外向的成分。教會不應該關起門來自己慶祝,而是要走入人群,同時打開大門,讓人進來。在互動之中,活出慶祝禧年的豐富意義。談及這樣的互動,大家都不期然想到要善用地區網絡,尤其與明愛合作,因為他們本來就是教會的一員。如果探訪獨居長者、招待單親家庭、舉辦基層飯局等等活動, 能夠和社區內其他的慈善機構合作,相信必然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依循上面的思路,有好幾個意見都不約而同的提出,在籌辦活動時,我們不單止要和教會外的團體合作,也要嘗試在教會內跨善會和跨堂區,也就是打破善會與善會之間和堂區與堂區之間的隔膜。其實,物以類聚,和自己合得來的人一起,是很自然的,不過,久而久之,就會有形成山頭主義的危險。如果在一個堂區內,善會各自為政;一個教區內,堂區各自為政,那怎可能活出教會共融合一的特質呢?教宗提出的「共議同行」,就是邀請我們打破隔膜,彼此聆聽, 並且一起去聆聽聖神,好能在祂內成為一個給世界帶來希望的標記。
最後,也想和大家分享一個非常富挑戰性的意見:在禧年內開放堂區。這裡指的是有獨立聖堂的堂區,它們能否向社區作更大的開放呢?例如在今年天氣非常炎熱的那段日子裡,曾經有人呼籲商舖,開放部分地方讓街上的清潔工可以較舒適的用餐和休息。不知道我們的聖堂有否參與其中?或者是因為擔心清潔工可能會弄污地方而不予開放呢?的而且確,開放聖堂是需要有配合的措施和人手的。不過,最少我們有想過嗎?
原來要回答怎樣過禧年,一點都不簡單!讓我們好好把握這一年,讓它成為我們因親近天主而尋獲希望,並為兄弟姊妹帶來希望的一年!
* 本專欄每月首主日由周守仁樞機執筆,其餘主日由四位副主教(夏志誠輔理主教、蔡惠民神父、甘寶維神父、陳永超神父)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