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團結應對氣候變化以迎接主的降生
今年十二月,天氣乍暖還寒,讓人感到冬天的腳步似乎還未完全穩定下來。然而,我們已經進入將臨期,準備迎接救主的降生了。這是一個充滿期盼與喜樂的時刻,提醒我們要在生活中預備好心靈,迎接主的到來。
最近,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9) 終於在經過超過30小時的延遲後閉幕。這次大會圍繞發達國家如何幫助發展中國家減少碳排放及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發展中國家指出,如果要達成2015年簽訂的《巴黎協定》阻止地球升溫超過攝氏1.5 度的目標,每年全球至少需要1.3 兆美元氣候融資。雖然發達國家承諾在2035年前每年提供至少3000億美元的氣候融資,但與發展中國家提出的需求相比,仍大相徑庭。
同時,大會在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承諾上未能取得進一步共識,這也讓人感到遺憾。去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談判共識加速淘汰化石燃料, 本屆理應制定具體行動方案,各國提出如何落實2035年前的氣候承諾。然而議程受到以沙特阿拉伯為首的產油國及部分發展中國家反對,決議文本未有提及相關承諾,項目倒退成為知識交流和對話平台,而非具約束力的行動方案,阻礙能源公義轉型。
國際間如何爭論責任分配,亦是社區、團體的縮影。香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調查顯示,雖然近80%的中學生重視環境保護,但許多人對學校和社區的相關計劃並不熟悉。即使他們在家裡有回收分類的習慣,回到學校因為沒有配套而被逼同流合「污」。要讓個人的行為得以改變,我們在團體、社區層面都要有相關配套,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設施,帶動新的文化改變。
聖經中若翰洗者提醒我們,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自己的崗位,有相應的責任。群眾問若翰我們該做甚麼來迎接主?若翰答覆他們說:「有兩件內衣的,要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應照樣做。」稅吏也來受洗,並問若翰說:「師父, 我們該做甚麼呢?」若翰向他們說:「除了規定給你們的,不要多徵收!」軍人也問若翰說:「我們該做甚麼呢?」若翰向他們說:「不要勒索人,也不要敲詐;對你們的糧餉,應當知足!」( 路三10-14)無論我們是甚麼身份,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些原則,在我們工作的地方支持可持續發展習慣,共同為保護受造界作出貢獻。
將臨期是一個反思和準備的時節。我們不僅要為迎接主的降生做好準備,也要在團體中實踐祂的教導。除了個人的行為改變,反思自己的團體身份責任,推動更多人一同以愛心和行動去關懷他人和大地。願我們每個人都能以行動帶來更多希望,以喜樂共議化解氣候變化危機的方案, 迎接主的來臨。
- 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