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裡尋祂】數碼傳播與福傳〔作者︰蔡惠民〕

期數
4217期
刊登日期
2024.12.13
作者
蔡惠民
主曆
2024年12月15日 將臨期第三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眾裡尋祂最近我參加了亞洲主教團協會屬下的「社會傳播辦公室」主辦的週年研討會,今年的主題是「數碼傳播與福傳」。主辦方以教宗方濟各個人的社交媒體帳號作為例子,引發參會者反思,教會應如何在今天的數碼世界,履行自身的福傳使命?

根據統計,教宗的個人帳號在不同的社交平台共有九種語言,5,300萬個跟隨者。其中以英語和西班牙語佔大多數,分別各佔1,800多萬;其次是葡萄牙語和意大利語,分別各佔500多萬。以去年為例,教宗的跟隨者一年便增加了24萬,留言共1,135萬條,平均每日有九萬五千條。

光看以上的數據,稱教宗為「網紅」,實在是當之無愧。不過,教宗的社交帳號如此受人關注,並不是基於他的教宗身份或成功的宣傳策略,而是出於與天主愛的相遇。教宗在《福音的喜樂》通諭中指出:「只有藉著這種相遇或再遇,……我們找到所有福傳工作的源頭和靈感。因為誰領受了這賦予生命意義的愛,怎會不與他人分享呢?」(8號)所以教宗主動地在社交平台走向其他人, 尋找那些軟弱跌倒的人;站在互聯網的十字路口歡迎那些被遺棄的人。

教宗在社交平台上,刻意採用日常的簡單用語與人們分享, 給予他們愛心的關懷。教宗深信,福傳的工作唯有「以言以行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為人際距離搭橋,必要時甘願放下身段、自謙自卑,好能泛愛眾生,並在他人身上接觸基督受苦的血肉」(《福音的喜樂》通諭,24號),才能讓人接觸到天主的聖言。

因此,在教宗帳號上每日平均10萬的留言中,除了最常見的「阿孟」外,不乏那些在生命旅途中,因教宗的聆聽和分享而結伴的同行者,或因教宗流露的大愛,再次接觸到生命根源的迷途者。例如:

「謝謝你!因為我覺得即使你從未見過我,你也會跟我說話…… 你了解我……你現在並將繼續在我的祈禱中,就像我在你的祈禱中一樣……我愛你!」

「方濟各,每次我看你的帖子時。我想起了天主對我們的愛。你向我展示了成為基督的真正門徒意味著甚麼。儘管您可能永遠不會看過我這篇文章。我要感謝你引導我回到天主的慈愛之光中!」

過去很多人認為數碼世界是虛擬的,沒有人與人的真實接觸。不過,這次會議讓我明白到,在互聯網上,每日有千千萬萬的人在互動,他們在彼此連結中,嘗試成為被聆聽與被接納的一份子。教會應如何善用這些社交平台,履行自己的福傳使命呢?

* 本專欄每月首主日由周守仁樞機執筆,其餘主日由四位副主教(夏志誠輔理主教、蔡惠民神父、甘寶維神父、陳永超神父)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