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伉儷同行】真的與伉儷同行?
一個宣揚婚姻及家庭的團體有共同理念, 並秉持同一理念不斷發展,本應是好事。但一有了「我」與「非我」的概念,「非我」就會自然被拒諸門外。最尷尬是曾經是「我」,後來因種種原因變成「非我」的一小眾,往往就會不知如何自處。
伉儷會30年來匯聚了很多夫婦家庭,通過不同的活動與他們同行、分享。慢慢形成了一種文化,但凡活動都會看見夫婦一起出席。彼此有機會深入地互訴心聲,在團體願意聆聽和支持的氣氛下,分享經常有笑有淚。就在大家都那麼珍惜和享受這個大家庭時,一位六十多歲的女士突然一聲不響地離開了,有好幾年再不參加任何聚會。後來偶然一個機會她再出現時,才道出因為丈夫有婚外情導致離婚。帶著這個單身的身份來參加伉儷會活動,看見出雙入對的其它參加者。其他夫婦分享越是甜蜜美滿,她的內心就越不是味道。她強烈地覺得這個已經不是屬於她的團體了。
最後,她勇敢的提出自己的訴求:伉儷會在大力支持婚姻、夫婦及家庭的關係時,能否也照顧一下像她一樣離異、失婚或其它種種原因而未能繼續過正常婚姻生活的單身人士?他們也需要同行者的陪伴和聆聽。耶穌可以放下九十九隻羊去尋找一隻迷失的小羊,難道這些不幸遭遇的單身人士就不值得我們關心嗎?
聽君一席話,使我反省到我們都習慣用本位思維,我們看到的都是理所當然的大道理, 卻往往忽略一些小數人的感受和需要。作為執委會主席,我們推行任何活動,當然義正辭嚴,要維護婚姻和夫婦關係,鼓勵甚至規定必須夫婦一起參加活動。我反問自己,若果有一天我不幸也成為單身一族,我還會大聲疾呼夫婦關係必須一生一世嗎?一個婚姻失敗的主席,還有顏面繼續領導群雄嗎?自己都辦不到的事,如何能教別人相信?就算別人說明白理解,我都會對自己汗顏。
看來我們一直奉行的婚姻、家庭同行概念,當然寶貴。但實行起來,除了與夫婦同行外,還要兼顧一些以往忽略的小團體。面對這個小團體數目迅速增長,與他們同行已是刻不容緩。
•本專欄逢第四主日刊出
- 伉儷同行協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