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 自在】從扶貧想起 窮人是近人嗎?(中)

期數
4218期
刊登日期
2024.12.20
作者
陳懷卓
主曆
2024年12月22日 將臨期第四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工道自在聖若望保祿二世在1999年的世界和平日文告中說:「在遇到失業、生病等等非個人所能控制的情況時,急難救助固然需要,但是這並不夠。我們還必須使失業者能為自己的生計負責,並且脫離令人感到屈辱的援助計劃。」這句話說的,雖然是失業者,但也適用於貧窮人士。急難救助雖然重要,但不足夠,聖若望保祿二世明確表示,對貧窮者的幫助,不能止於賑濟捐贈。這些賑濟式的援助,容易令受助者產生羞愧感,所以扶貧的終極目標,是要貧窮者不再依賴這種救助, 能獨立自主的過一般人的、有尊嚴的生活。

的確, 耶穌還有另一個幫助別人的標準,就是在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中所展示的標準。比喻中的第三位路人,除即時為傷者包紮好傷口外,還帶到旅店,囑咐店主照顧他,為他療傷,並承諾支付一切相關的費用,直至完全康復為止。(路十五:30 -35) 聖若望保祿二世所說的,「脫離令人感到屈辱的援助計劃」,正是慈善的撒瑪黎雅人比喻所說的標準。

要達到這個標準,這第三位路人,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第一:在知識上,要有正確的醫療知識,知道傷者需要的,是怎樣的治理,才能為他包紮好傷口;第二:在時間上,要有充裕的時間,才可以暫停自己的事務,優先處理傷者,將傷者送到旅店,再囑咐店主照顧他,然後才去處理自己的個人事務,直至辦完後再回來;第三:在資源上, 要有足夠的金錢,才可以支付傷者住宿、飲食、醫療以及一切衍生的費用。

若果窮人也是我們的近人,貧窮是一種生命尊嚴受到傷害的狀態,那麼,我們便應將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標準套用到扶貧的工作上。扶貧的工作,就像這位路人般,要處理好這傷口,直至完全康復,即社會上再沒有貧窮為止。若果採用這個標準,我們要先問問自己和社會,第一,在知識上,我們對貧窮人士有足夠的認識和了解嗎?他們真的是懶惰?真的是不願上進嗎?第二,在時間上,我們願意抽調足夠的時間,優先去陪伴他們,了解他們,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嗎?願意花時間去教育他們,提升他們的工作能力,改變他們的匱乏思維嗎?第三:在資源上,我們願意花更多的資源,無論是政府的資源,還是社會的資源,去幫助支持他們嗎?


  • 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