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遺忘了的期待與渴望〔作者︰何家怡〕
眨眼間已到了將臨期最後一個主日, 表示基督的降生快到了。堂區的生活有著它的節奏,修院的生活也有著自己的步伐,初學院更是。在修院,為配合教會的禮儀安排,將臨期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去準備基督的到來。在禮儀上有將臨環,配上紫色及玫瑰色的蠟燭,於將臨期內每主日燃點一支,使人看到時日將到,心靈則要提醒多加準備。在活動方面,有著不同的活動,如與貧窮者分享物資,與孩子們分享主來臨的快樂等。我剛巧在將臨期開始時不在菲律賓。在別的國家迎接將臨期,意外地發現當地並沒有設將臨環的習俗。既沒有將臨環,也沒有將臨期蠟燭; 沒有將臨期蠟燭,當然就不會有每週點燃一支蠟燭的禮儀,期待基督來臨的渴望的感覺也相繼淡化了。
看來習以為常的禮儀,一下子消失, 感覺仍是怪怪的。雖然設置將臨環在禮儀上並不是必要的,但在香港及很多地方都有這習俗,我也習慣了看著點燃了數根蠟燭來提醒自己「時期快到了」。這種眼看得見、觸摸得到的感覺,實實在在地給人一種貼地感,而不是只賴記憶,憑空默想。特別在香港忙忙碌碌的生活,記憶及默想的空間不多,禮儀上的各種形象的表達能補足這缺口,使人透過各種禮儀上的擺設及裝飾,看得見、摸得到、聽得清, 能實實在在地舉心向上於無形的天主。
回看整個將臨期,動態式的準備有不同的活動及服務;靜態的有著聖堂內的各種擺設,以及每台彌撒的歌聲及頌禱。彌撒經文往往是為準備心神去迎接基督的降生,是一種盼望及期待。在這最後的準備時期,預備聖誕的活動特別的多。不同堂區、團體、機構都忙著不同的東西,很容易便把將臨期的真正意義,期待與渴望遺忘,與其再次喚醒內心的那份期待與盼望,變成以完成各項事工為目標。
基督的降生,充份表現天主父的愛如何熾熱,如何渴望人能夠分享及接受這份愛,同時也彰顯瑪利亞及耶穌基督對天主父愛的服從。沒有瑪利亞的「是」,天主父的愛無法傳達,救贖計劃也許沒法實現。瑪利亞在這降生奧跡的角色,正正是我們基督徒的榜樣。她為完成天父在她身上的旨意,願意放下自己的善意,去接受一些非人能理解的邏輯計劃。瑪利亞能盛載各樣的不惑、苦惱及痛苦,正是因為她並沒有遺忘活出生命的目標,即完成天父在她身上的旨意,這也該是我們作為基督徒的目標。我們活了多少,追尋了多少, 是我們每人向天父交代的事。願我們每一位都能善用餘下的日子,好好默想今年基督降生為我的意義,來迎接祂的來臨。
- 本欄作者: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譚錦榮和黃漱芳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