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爸爸》的啟示

期數
4219期
刊登日期
2024.12.27
作者
羅淑儀
主曆
2024年12月29日 聖家節

共用圖片/檔案 - KKP reNew-義筆一宗發生在2010 年荃灣享和街的家庭慘案,啟發導演翁子光寫出一套關於愛的電影《爸爸》。

故事的原型是簡姓的一家人,爸爸經營一家24小時營業的茶餐廳,某天深夜,其15歲的長子在寓所內用刀砍殺了妹妹及母親。長子承認兩項誤殺罪,經醫生診斷,他患上精神分裂症,最終法官判他入小欖精神病治療中心,接受無限期醫院令。經歷巨變,一家四口只剩下爸爸,有傳媒報道,爸爸後來患上抑鬱症,自責沒有好好保護妻女,沒有及早發現兒子有精神病,他表示不會恨兒子,還經常探望他,希望有朝一日,兒子能康復出院。

電影沒有著重在慘案,而是讓觀眾看一個原生家庭的故事、精神病患者的問題,還有爸爸對家人的愛。背負死別的痛,面對生離的骨肉,爸爸無論如何都要努力活著,那份寬恕和堅忍好打動人之餘,也令筆者想起學生的精神健康問題。

在看這電影的前兩天,元朗一名12歲男童在學校墮樓身亡,當傳媒與大眾熱烈關注熊貓的動態時,一個年輕人的生命靜悄悄地消失。

翻查立法會於今年十月底發布的《香港學生的精神健康》數據資料,香港學生的自殺死亡人數,在十年間升近兩倍,2023 年就有32 宗,是十年新高。而根據政府委託中文大學進行的調查,近四分一的受訪學生被診斷出有不同類型的精神病,當中就包括焦慮症及抑鬱症。而公立中小學教師及社工目前處理的輔導個案中,精神健康問題是最大類別,共10,412宗,佔輔導個案總數的37%,其次是家庭問題。教育局提醒,因為學生及家長擔心標籤效應而不想呈報,所以有關精神病學生的數目有可能被低估。

坊間關注學童輕生的調查做得不少,近期能仁專上學院生命教育中心亦做了一項調查,中心推算全港約八萬名學童可能曾有自殘或輕生念頭,中心主任謝向榮這樣說:「其實只要為人設想,便會知甚麼是禮儀、甚麼是智慧、甚麼是責任感、甚麼是尊重,所以所有價值觀去到最後就是文化核心,為對方設想多些,所以學生生命教育,如果你會多想社會責任、家長期望、你走後家人會怎樣,其他人會怎樣,你會多設想這個精神便不會做傻事。」這個說法引來批評,事後中心要公開道歉。筆者無意再多說,不過如果這是大人世界,特別是從事生命教育者對學生輕生問題的看法,這是十分可悲的。

還是說回電影,電影有句筆者很喜歡的口號:「唯愛解惑」,爸爸對有精神病兒子的不離不棄,給予我們很大的啟示,年輕人面對困境, 他最需要的未必是你幫他解決問題,更不需要你去論斷,更重要是陪伴,「唯愛解惑」,我們能做到多少?


  • 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