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讓青年發光發亮 教友陳靜娜
![]() |
![]() |
![]() |
「多年前,我擔任中五放榜熱線輔導員時,接過一個令我憂心萬分的電話:一名青年聲稱打開窗戶準備跳樓。」受困青年的掙扎與呼號,縈繞著教友社工陳靜娜的心,令害怕接觸死亡的她,於退休前為情緒嚴重受困的青年提供危機救援服務。
剛於上月退休的督導主任陳靜娜在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與青年同行35載,「每一個人都是『一本書』,我希望『細閱』每一名青年的特質、了解他們的生命故事。不論時代,青年總需要被愛、了解、關顧及認同。」她在陪伴青少年的過程中,漸漸體會到愛能改寫青年的生命,而愛的源頭是天主。
當年初出茅蘆的陳靜娜,作了一般青年不敢作的決定:畢業即獲明愛取錄為社區中心社工,惟自覺對生命的體會未足,於是推掉職位,輾轉擔任秘書及銷售員等基層工作將近一年,「後來我膽粗粗詢問明愛人事部,青少年服務是否仍有空缺…… 恰巧當時有空缺並獲社區中心的主任聘請。」
讓青年被人「看見」
1993年,明愛社會工作服務招募了70 多位青少年往國內山區服務,陳靜娜與同事於1994年開展「龍情聚」小組,組織青少年往國內山區扶貧,「當年一位念中六的參加者,時常形容自己是『隱形人』,他慨嘆自己不被看見,學校老師也不熟悉他。這位青年,在山區服務中與山區孩子及同行者築起友愛的關係,感受到自己被『看見』。」
陪伴青年尋找身份時,天主教愛德服務的精神更深深的植根於陳靜娜心中,「當時仍未領洗的我,在教友同事介紹下前往聖地朝聖,我於翌年起斷斷續續九年,前往印度加爾各答的仁愛傳教修女會垂死者之家及殘障者之家服務。」她在服務裡重新學習去愛,「心懷大愛做小事」,這份無私的主愛,促使她於2014 年在粉嶺聖若瑟堂領洗並服務堂區。
近年,她察覺到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狀況愈趨嚴峻,她主動向明愛自薦與同事撰寫計劃書,開展「賽馬會平行心間計劃」,為有情緒困擾的青少年提供及早識別及早期介入服務。為了陪伴情緒受困的青年,她毅然於退休前調往參與這項嶄新的服務。
自薦為受困青年服務
茫茫人海,如何識別有情緒困擾甚或有自殺念頭的青少年?她與同事前往學校舉辦生命教育活動期間進行問卷篩查,「我們會逐一面見於過去一個月內想過自殺或曾自殘的青年。」
「一名青年外表充滿陽光氣息,內裡卻深藏著不為人知的壓力:心裡有把一聲音叫他跳樓, 內心深處有另一把聲音勸他不要跳,他要掌摑自己去保持清醒。」她即時陪伴該青年就醫及聯絡其家人,「他聽見家人的聲音後,即時決堤大哭,說不出話來。」她明白只要辨明青年的傷痛,便有機會疏導他們受困的情緒。
陳靜娜幫助青年分割生活問題和輕生念頭, 陪伴他們找出解決辦法,例如一名有意輕生的學生曾在天台附近徘徊,經問卷篩查後進入面談, 被發現受困,再由校方跟進,「服務重點不是填問卷,而是讓他們明白自己在天主眼中,都是美好及獨一無二的。」
香港的生活環境擠迫,不少青年缺乏歇息的空間,明愛於梨木樹設立「賽馬會平衡心間」, 為12至24歲青年提供一個安頓心靈的「家」,陳靜娜與同工讓他們自由地在心間內的「樹洞」放聲大哭減壓或放空休息。
回顧35年的社工生涯,她深深體會到天主不斷讓她學習去愛,好能在青年重要的生命關口給予陪伴。為了回應這份愛的召叫,她樂意細聽青年需要並給予陪伴,讓他們感受愛,燃點生命的亮光。(鄧)
- 01 陳靜娜指青年有如平日心間的兩件吉祥物「吾枝」及「李梨」, 雖然或會在生命中承受創傷,但仍能活得自在。
- 02 陳靜娜( 前排右五)於2005年參與明愛生命工程的「我的未來不是夢」音樂會
- 03 龍情聚山區服務
- 04 陳靜娜服務粉嶺聖若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