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堅定與弱小者同行 甘浩望神父

期數
4221期
刊登日期
2025.01.10
主曆
2025年01月12日 主受洗節

本頁圖片/檔案 - 08.01_500共用圖片/檔案 - 人物專訪教會在2025禧年加強關顧社會上的弱勢社群,人稱「甘仔」的宗座外方傳教會甘浩望神父(Franco Mella50年來一直身體力行,協助本港的邊緣社群爭取權益,讓社會聽見他們的聲音。他表示,在關心饑餓、無家、患病及飽受牢獄之苦的兄弟姊妹時,就是聽從耶穌的說話(參瑪廿五35-40),「要實踐福音精神,便要走進這些人當中……事實上我們不需要幫助他們,而是要跟他們同行。」本頁圖片/檔案 - 08.02_300

出生於意大利米蘭的甘神父於六十年代進入修院,適逢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後,興起「解放神學」,倡導在貧窮中釋放弱小者、建設社會公義等兼愛天下的思想,讓他深受影響。他補充,這些新思想也提醒他,不要認為幫助了別人便高人一等:「我們要結伴走解放的道路,希望大家也找到自己的尊嚴、自由和健康。」

賦權弱勢社群

甘神父在1974年晉鐸後,隨即奉派到香港服務,展開其「同行」之路。在協助油麻地避風塘艇戶爭取上岸的權利時, 發現很多兒童因為跟隨父母出海,沒有機會入讀正規學校,便借鑑米蘭尼神父(Lorenzo Milani )在意大利山區為貧窮學童開辦義務學校的經驗,在油麻地成立夜校為他們補習,鼓勵他們努力唸書。

米蘭尼神父也啟發了他於2002年創辦「居留權大學」,初期為無證兒童提供免費教學,目前主要為難民服務,讓不同國家的難民學習語言, 包括廣東話、普通話、英文、斯里蘭卡語、印度語,還設有哲學、心理學、布料設計及穿珠手工等課程,也定期舉辦歌唱和聖誕聯歡等聚會, 希望他們透過這些會面,互相分享、交流和學習。

他親自教授意大利語和結他,同時學習阿拉伯語,笑言可以讓年紀漸長的自己保持頭腦靈活。他續稱,學校大部分「老師」也是難民,可惜他們不能在香港工作,其才能未被社會重視,失去尊嚴,「我們應該珍惜這些難民,讓他們嘗試發揮自己的能力。」本頁圖片/檔案 - 08.04_350本頁圖片/檔案 - 08.03_350

甘神父還在修院時,目睹很多南方人到北方的米蘭工作,生活貧窮、居住環境欠佳,便幫助他們成立居民組織,爭取更好的居住條件。來港後他照辦煮碗,在八十年代協助無家者成立委員會,爭取住屋權利,政府後來把他們安置在啟業邨的收容中心。「他們的生活得以改善,戒毒、找工作、結婚,現時仍有一人與我有聯絡,他的兒子已經23歲了,也會請我吃飯。」他道。

目前甘神父每星期到深水埗探望無家者,跟他們聊天、唱歌,了解他們的生活實況,如有需要便幫助他們申請房屋或戒毒。在與他們說話的時候,他每每看到一份謙卑,有如耶穌的臨在,「讓我吸收他們純樸的精神」,並感受彼此之間的扶持。

堅持做事原則

為弱勢社群爭取公義往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也較難即時看到成果。甘神父謂,一直靠在修院學習及立下的「初衷」支持下去,「我們做事不應只想結果是甚麼,要做一件事,是因為原則上要做,結果如何也不由得自己決定……不是投資了多少,便要馬上收回相稱的利益。」但他直言近日身體情況欠佳,腿部因患血栓症而腫脹,也不知道還可堅持到何時,只能盡力而為。

宗徒大事錄描述教友和宗徒彼此關心、互相分享物資和財富( 參宗二44-46及宗四32-37),甘神父期望有一天能在河南開封的丁村定居,與內地人討論怎樣才算是平等共享的精神, 「這也是初衷的一部分。」他謙稱,晉鐸金禧算不上是甚麼光榮的事情,他會如常生活,繼續走要走的路:「有人問我何時退休,我說我50年前已經退休了。神父不是一個職業,是一個身份。」(黎)

本頁圖片/檔案 - 08_1200


  • 01 背後為河南開封的天主教河南總修院
  • 02 一名朋友常為甘神父作畫, 紀錄他在香港的生活。
  • 03 與難民家庭的小孩打成一片
  • 04 甘浩望神父(左)在西貢宗座外方傳教會會院小堂與萬籟寂神父( Mario Marazzi)合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