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從學校到社區:年青人的愛與服務
香港明愛在過去數月進行了一系列籌款活動,在各區舉辦慈善賣物會、售賣慈善抽獎券及聖誕慈善曲奇,將所籌得的善款用以援助面對困境的弱勢社群,給他們一個希望。當中,明愛學校社會工作服務看準年青人為社會出一分力的潛能,招募並鼓勵公教學校的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
顧名思義,「服務學習」是透過「服務」以獲得「學習」的果效。服務學習以美國心理學家David Kolb(1984)的經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理論為基礎,是一種教學理念與實踐方法,將社會服務融入課程,即如美國教育家John Dewey所言「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讓學生透過籌劃、執行、反思和評估服務經驗,從中學習和成長。
2024年11月9日,超強颱風銀杏迫近香港,天文台掛發三號強風信號。事前,學校社工招募了數位中學生協助售賣獎券;然而,不穩的天氣未有動搖年青人服務的心。得到家長同意後,幾乎全部學生都如期到達售賣慈善抽獎券的集合地點。開始之前,社工帶領學生評估預期困難和可行的解決方案,及明瞭自己的義工角色;服務過後,社工鼓勵學生回顧過程,反思自己的得著並互相表達欣賞。不少學生表示自己能夠鼓起勇氣接觸陌生人,儘管可能多次被拒絕,依然再接再厲進行推銷,訓練到膽量和自信,同時能夠增強溝通和應變能力。社工肯定和嘉許學生的服務學習經驗,鼓勵他們持續參與社會服務。
作為學校社工,我們近年觀察到部分學生比較內斂;難得他們跳出課室, 利用自己的課餘時間,以同理心了解和回應社會的需要,培養社會及公民責任感,確實值得我們欣賞和鼓舞。這正正體現「服務學習」的意義,同時讓我們看見年青人的品格優勢。 美國正向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2004)指出每個人都擁有六種美德,包括正義、勇氣、仁愛、智慧、自律和超越, 更可延伸出共二十四個品格優勢(Character strengths); 明愛學校社會工作服務一直致力推動學生認識自己的品格優勢並推廣均衡地發展潛質的好處。學生透過是次售賣慈善抽獎券的義務工作,展現出「愛與被愛」、「仁慈」、「勇敢」等等的品格優勢。
在陪伴孩童和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多留意他們的品格優勢,培育和鼓勵他們積極發展和善用自己較為突出的優勢; 這能夠為他們帶來真實的幸福感,對他們的身心靈發展有所裨益。
• 有興趣認識品格優勢,請瀏覽 |
![]() |
- 圖:學生勇敢地邀請街坊購買慈善獎券
-
明愛家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