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公教教研中心 結合信仰與生活 因愛相聚

期數
4222期
刊登日期
2025.01.17
主曆
2025年01月19日 常年期第二主日

本頁圖片/檔案 - 10_1200

按圖放大

共用圖片/檔案 - 區區有聖堂「公教教研中心」(下稱教研)信任孩子的才能,讓他們擔當彌撒司琴及禮儀組成員,教研創辦人暨總幹事徐錦堯神父在青年的陪伴下步向祭台,伴隨中國線香的縷縷輕煙,把信仰心與中國情奉獻予天主。徐神父深信教友的生活歷練,造就最貼地的信仰見證,故此不時邀請他們於彌撒上證道,「一對父母拒絕為胎兒檢查性別,他們解釋:『我們當然希望子女健康!但無論孩子疾病健康、是男是女,仍是我們的孩子,所以無需預先知道。』」這對夫婦對天主的信賴,令徐神父更努力與他們攜手去深化信仰。

教研不是一個堂區,卻凝聚了一群滿有香港情、中國心的教友,每週在深水埗德貞女子中學禮堂參與主日彌撒,並推動培育工作,建立了一份儼如堂區的友愛共融。徐神父表示,類似上述這對夫婦的互相扶持,啟發了他自己及眾多教友,回應了基督徒基層團體(基基團)的共融邀請,「基基團最大的特點,就是兩個人能夠互相啟發,哪怕只有兩個人,仍可以成為基基團的開端;其他如輔祭會以至何任團體,皆可以活出箇中幅度。」

活出基基團的團契精神

教研的慕道團不斷「開枝散葉」,為堂區補充新血,徐錦堯神父表示:「我鼓勵新領洗的教友,在教研參與一年彌撒並接受培育後,可以選擇回到自己的堂區。」新領洗教友透過不同形式的體驗或基基團延續信仰,教研董事會主席劉頴賢欣見團員互相啟發,走向更深的皈依,「其中一對夫婦的美好見證,令他們的孩子體會到信仰能改變人心;她說:『我看見爸爸因信仰變得不一樣了!』」

1986年成立以來,教研透過研究及培育工作,鼓勵香港教友關心教會及社會,同時製作慕道及培育教材,惠及兩岸及其他華人地區的教友,亦為本地學校出版教材。熱愛中國文化的徐神父近年推出「訓練培訓者」項目,讓國內修女每年參與四次的密集式訓練,融匯聖經與中國文化的精萃,以應用於慕道、禮儀生活及家庭培育中, 「參加培訓活動的成員要熟讀中國文化,並按各人需要,製作能實際應用的簡報, 內容亦需包括「扎根梵二,熱愛家庭,投身社會,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深信「地球是我家,我和教會建設她。」

不少「教研人」積極在教會機構及堂區服務,擔任天主教學校校長的教研資深成員林志江慶幸能偕同教育界的教研人互勵互勉,交流經驗。

改變生命 燃亮他人

劉頴賢將其教研基基團的經驗,應用到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委員的服務中,「幫助堂區善會與人的相遇不止於服務,而是分擔喜怒哀樂、生離死別的心事。」她表示,一名參與教研的學者帶同重病爸爸前來教研領洗,把痛苦化為依賴基督的心,繼而再慕道,為其他教研人帶來啟發。

教研人即使移居他鄉,仍積極建設當地教會,他們在新加坡及加拿大等地成立了關係穩固的基基團。林志江表示,一位天主教學校校長感到自己的神恩有所轉變,「甘心放下主管身分,轉職擔任醫院牧靈崗位。」

教研兩位董事馬慎政及楊淑嫻體會到,教研沒有堂區的行政事務擔子,能專注於信仰培育。馬慎政更表示,教研的信仰培育著重互動及在生活上實踐,以親子關係為例子:父母不但去深思孩子心底裡的難題,而且應用所學去培育子女。這份糅合信仰的生活為家庭及人際關係帶來微妙的改變,「這些家庭的孩子活出信仰,吸引了其他家長參與相關活動。」

教研成立初期的彌撒場地為每名參禮教友提供聖經,楊淑嫻拿著聖經和子女一起閱讀,讓他們愛上彌撒,「每次唱歌,兒子先聲奪人;大女兒念中學時便已獲安排證道,逐漸建立信心。小女兒受到慕道團啟發創設環保項目。」

資深主日學聯絡人方靜遠表示,近年教研為年幼學員安排體驗活動, 包括探訪安老院及參與兒童版的逾越節晚餐等,從中培育青年主動服務, 「即使他們長大後離開教研,仍積極服務所屬團體。」

教研匯聚了不同背景的教友同心服務,欣賞彼此的不同和而不同, 這就是徐神父所說的「道不同,正好為謀。」早年曾擔任教友總會神師的他表示,教友在其鐸職生命中至為重要,他名義上是培育教友,教友卻在各方面影響著他的信仰,讓他能在追求「大同」外,更要做一個與人同行的牧者。


  • 編輯 Catherine Wong / 採訪Joe Tang / 設計 Andy Won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