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禧年與希望
「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他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布上主恩慈之年。」( 路四18 -19)這是依撒意亞先知書所記載,亦是耶穌在納匝肋會堂宣告要應驗的經文。還記得第一次接觸這篇福音,正值自己就讀大學的時候,當時在努力尋找心中的召叫和使命。那時我參與了關社組,一邊看著社會上很大的需要,一邊問自己:作為教友,有甚麼責任、又有甚麼能力,去回應這份巨大的需要和無力感。與此同時,這篇福音正正提醒著我,成就改變的大能,是出於上主的恩慈,而不是自己的能力。
從那時候起,我一直認為從教會走出去,接觸並回應真實的世界便是關社的使命。在那年頭,我們體驗拾荒和露宿、我們探討貧窮人的全人需要、我們為有需要的人籌集物資。我們將時間表排得滿滿,大家都覺得渡過了很充實的幾年。不過,有時疲累了停下來退省的時候,心中不禁浮起一絲疑問,其實誰是俘虜、盲者、受壓迫的人,而忙碌過後,他們都得到釋放、復明、自由了嗎?我看到了自己軟弱的地方,仿佛越是努力,便越期望看得見改變。直到有天,我從街坊身上明白了,甚麼是希望。希望不是客觀地看到了甚麼,而是主觀地相信著甚麼。那位街坊靜默地看著苦惱的我,徐徐地說:我們無法控制事情的結果,但這段時間有著大家的陪伴仍覺得有很大的支持。這句說話後來影響了我,即使世界很美好,對那些在暗處哭泣的人又有何干呢。相反,最真實的改變,原來是在微小之處彰顯一份信望愛德。正如德蘭修女所說:「我們無法做大事,只能懷著大愛做小事。」
今年正值禧年,亦即是上主恩慈之年,主題是「希望的朝聖者」。教區定下8個等別關注的範疇,讓我們以祈禱及實際行動關懷他們,分別是長者(病弱、獨居、貧窮);囚友及更新人士;兒童和家庭;青年;住院病人、醫護人員、照顧者、精神病人及精神病康復者;受造界;難民及新移民;貧窮人士。這些都是我們身邊不常被看見的人,卻在身心社靈上有著巨大的需要。當我們接觸並走進他們的處境,也許會感到無力、也許會期望改變,但往往一份真摰坦誠的陪伴同行,仰望上主的恩慈,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做的。願我們走入社區,與社會上的弱勢社群同行,為他們帶來希望的力量。正如禧年詔書所指:「願將『希望』傳給所有急於尋找希望的人。但願我們的生活方式能對他們說:『你要鼓起勇氣,期望上主!你要振作精神,期望上主!』」(詠廿七14 )願我們的努力,能使更多人感受到上主的恩慈,並且在這動盪的世界中找到平安和希望。
- 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