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仰仗天主 編織生命 梁慧鴻修女

期數
4224期
刊登日期
2025.01.31
主曆
2025年02月02日 獻主節

本頁圖片/檔案 - 08.01_450共用圖片/檔案 - 人物專訪「織錦(tapestry)是由很多不同顏色和線條交織成各種圖案的掛毯, 這大概就是我多年來的人生和修道生活的標記。」將於今年慶祝發願50周年的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梁慧鴻修女笑言,天主以畫家畢加索的風格, 為她創作了一幅生命的織錦, 雖然有時看不出個所以然來,但無礙她遵行天主要她走的道路。

梁修女出生於一個大家庭,是家中么女,上有八位姐姐和兩名兄長。小時候,母親在家中供奉觀音、土地公、關帝及一眾祖先,盂蘭節時祭祀「孤魂野鬼」。梁修女表示,目不識丁的母親透過這些民間習俗, 「讓我知道要敬愛上天、紀念祖先、關心已逝去的人」;其母樂於助人的性格也教曉她以實際行動來表達愛, 可算是她的信仰小種子。

潛移默化的聖召

梁母對女兒們管教甚嚴,所以即使不是教友,也把她們送到校風淳樸的天主教學校唸書。梁修女要升小四時,因舉家搬遷至新界區而轉讀鄉村學校,她坦言自己當時頑皮得「像個野人」,經常上山下海,浪費了兩年光景。結果母親安排她到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營辦的聖羅撒學校重讀小四,從此與修會結下不解之緣。

梁修女憶述,在新校有位成績很好的同學患了小兒麻痺症,在老師鼓勵下,她跟隨其他同學到學校聖堂,祈求耶穌把同學治好。首次踏足聖堂的情境,她依然歷歷在目:「身穿白衣、披著長長白頭紗的修女端跪在高台前,台上有塊白色東西,當時我不知道是甚麼一回事(即朝拜聖體), 只是看著這幅美麗的圖畫,看呆了。」

此後,她經常趁小息時到聖堂跟耶穌說「早安」,升中後慕道及領洗,每天參加平日彌撒,並加入聖母軍,跟隨修女到醫院探訪病患。她對學校裡的外籍修女感到好奇,經常思考她們為何離鄉別井來到老遠的香港,慢慢開始尋求傳教士的生活,萌生當修女的念頭:「我的聖召不是一見鍾情那種,而是潛移默化的過程。」

她向父母表達要進入備修院的意願時,母親直言後悔把她送進天主教學校唸書。後來梁母得了重病,渡過危險期後,與丈夫一同領洗。梁修女感恩地說:「母親比我更熱心恭敬聖體,信德亦比我大,每次彌撒後必定要到聖母岩前祈禱…… 天主的恩寵很奇妙,祂有自己的時間表, 何時會發生甚麼事, 都在祂計劃之內。」本頁圖片/檔案 - 08.02_450

扶助別人為己任

梁修女在台灣接受初學培育,適逢修會更新了培育模式,使她能更具彈性地安排自己每天的起居和作息時間,「感謝天主讓我不用接受傳統的培育方式,否則以我的性格,可能會捱不過。」及後修會派遣她到南非開普敦服務,在機緣巧合下接受當地總主教邀請,在總教區協助青年牧民工作,正是她希望嘗試的服務。

在開普敦這個相對富裕的城市服務了六年, 令梁修女體會到傳教士的使命,不單是「英雄式」地在物質層面上關顧別人,而是與服務對象同行:「我不是教導或幫助他們,而是與他們分享生活,聆聽他們的故事,透過我的臨在和扶持,陪伴他們向天主開放。」她並謂,反過來從他們身上學習到對天主的恭敬,亦感受到他們對傳教士的愛,「與青年一起乘搭火車時,他們會包圍著我站立,保護我。」

梁修女後來服務慈雲山聖文德堂和聖神修院,又曾到肯尼亞、埃塞俄比亞、意大利等地傳教,均是待了數年便要離開,到新崗位接受挑戰。「天主早已為我們預備了道路,我們只需要跟著走。祂的計劃未必是我們所能想像,最重要是敞開心扉,作祂稱心的工具。我好比一顆小雨點,被那些很渴望水份滋養的植物吸收了;天主透過我在我接觸的人身上,做祂要做的事。」回看自己這幅圖案零碎但色彩斑斕的生命織錦,梁修女總結說。(黎)

本頁圖片/檔案 - 08_1200


  • 01 梁修女(左一)於2007年與非洲青年合照
  • 02 曾為香港天主教聖經協會主持工作坊的梁修女(前排正中),去年獲邀出席協會成立50周年的活動;後排中間者為伍國寶神父。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