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期望一份關顧弱勢的財政預算
政府正就2025 -2026年財政預算案進行諮詢,預計於本月26日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財政司司長於媒體預告, 今年的財政赤字少過1,000 億。外圍環境的經濟因素持續不明朗,而市民亦不難感受到,經濟較前疲弱,坊間結業潮未止,不少評論認為這是受消費模式改變的影響。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不少開源方案,包括「熊貓經濟」、「無處不旅遊」、擴大自由行、發展低空經濟、持續舉辦國際盛事等,其成效如何有待時間觀察。於公共領域討論,經濟學者都不太建議開徵較進取的新稅項,擔心社會的承受能力。在節流方面,政府早前提出可能調整急症室收費,而公務員的薪酬、大學撥款及長者兩元交通費優惠的調整也可能是今年財政預算案的焦點。討論這些公共項目的背後,重點在於考慮這對社會是短期或長期影響,及是否有效達至滅赤的果效等。
按統計數據來看,本港失業率於2024年8至10月維持3.1%; 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於去年十二月份的按年升幅(即基本通脹率)為1.3%,較去年十一月份(1.2%)略高。這兩項數據都在可預期的水平,未有太大的變化。但基層市民對經濟環境的主觀感覺,與統計數據會有所不同,自2025 年1月1日開始,不少公共事業先後加價,包括電費、公屋租金、巴士車資、公開考試費用等,部分連鎖快餐店也應聲加價。雖然大部分的加幅算是輕微,但對基層而言,租金及交通費屬恆常開支,已慳無可慳,只好節衣縮食。
擴張經濟在短期內未見成效,迫使政府削減開支,卻又擔心影響民生。在這兩難局面下,社會上出現了一種心態,即如果削減資源的影響是他人的,那就與我無關。這使社群之間充斥著「我贏你輸」的零和遊戲氛圍,可能導致大家對於共同利益的漠視。不同界別的人或會更傾向於自保,而忽視了共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尋求共贏的解決方案和重建信任,將是當前社會極需要面對的挑戰。最近例子是關於成功舉報濫用公屋可獲獎金的措施。事實上,增加公屋供應量以及監察資源的合理使用是政府的責任。這項措施鼓勵民眾「以民制民」的方式來增加房屋供應,但這是否真的是社會的福祉呢?
樂施會去年10月引用政府提供數據,表示香港貧富懸殊差距將進一步擴大。該會特別提出長者貧窮及婦女因照顧需要難以出外就業等問題。政府提出精準扶貧措施,專注於單親家庭、長者及劏房戶等優先關顧的群體。然而,在公共開支被迫削減的情況下,這些弱勢群體的需要可能會被忽視。期望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更加重視社會弱勢社群的長期福祉,並尋求資源平衡分配與扶貧措施的有效性。只有透過持續的投入和創新解決方案,才能真正改善基層市民的生活條件,收窄貧富差距,促進社會的整體和諧。
剛踏入2025年,教宗方濟各發表禧年詔書《望德不叫人蒙羞》中提及藉希望的曙光,在聖年中,我們被召喚為那些經歷各種困難的弟兄姊妹帶來希望的具體標記,要想到貧窮人的遭遇。因為教宗提醒我們,不可忘記貧窮的人幾乎總是受害者,而不是肇事者,願我們能將「希望」傳給所有急於尋找希望的人。
- 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