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代人】腦腐
2024年12月初,牛津大學出版社按慣例,發表2024年度詞彙「Brain rot 」,中文譯為「腦腐」。根據牛津大學出版社的定義,「腦腐」指「一個人的心智或智力狀態出現退化徵兆,特別是過量吸收瑣碎或無挑戰性的資訊( 特別指網絡上眾多短影片和碎片化的內容)後的結果。也指:可能導致這種退化的事物。」「腦腐」一詞嶄露頭角, 被用來詮釋對過度吸收低質網絡內容所造成影響的疑慮,尤其是在社交媒體上。由2023年到2024 年間,這個詞的使用頻率增加了230%。
首次使用腦腐一詞的記載可追溯到1854年, 美國文學家亨利· 戴維· 梭羅所著的《瓦爾登湖》。作為其結論的一部分,梭羅批評社會傾向於貶低複雜的想法,或那些可以用多種方式詮釋的想法,而傾向於簡單的想法,並認為這顯示了精神和智力的普遍衰退。
這個詞語在數碼時代有新的意義。起初「腦腐」一詞在西方社交媒體平台上開始流行,特別是Z世代(1997至2012 年出生)和Alpha 世代(2013至2024年出生)西方青年常用的TikTok。現在隨著社會對過度吸收線上內容所造成負面影響的擔憂,「腦腐」一詞更廣泛被使用,例如在主流新聞界。
現在更多人討論過度吸收這些內容,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精神科專科醫生林煒表示,腦腐是指由於過量使用網絡而導致的腦部及精神健康問題。滑手機會刺激大腦的多巴胺獎勵系統。多巴胺的增加會令人感覺振奮,並想增加滑手機的次數,同時亦增加成癮的風險。如一旦減少滑手機,則會像成癮的病一樣,覺得不安和焦躁。所以很多專家都相信多巴胺跟「腦腐」有關。此外,滑手機時間太多,會提高皮質醇和腎上腺素等壓力荷爾蒙的濃度,讓身心更疲勞。(見明報副刊2024年12月30日)
美國健康雜誌health列出十二點預防「腦腐」的建議︰
1. 設定社交媒體時間限制
2. 練習正念(Mindfulness)
3. 定期運動
4. 閱讀書籍
5. 限制多工作業(Multitasking)
6. 培養親密的社交關係
7. 進行數位排毒(Digital Detoxes)
8. 學習新技能
9. 花時間在大自然中
10. 從事創意嗜好
11. 睡足夠覺
12. 均衡飲食
教宗方濟各在1月25日舉行的禧年傳播界慶典活動,向在場參加活動的媒體工作人員的演講中亦提到︰「我們要藉著禧年的機會來加以更新, 重新找到這份勇氣。這是把內心從使它腐壞的事物中釋放出來的勇氣。我們要把尊重人性中最高貴的部分重新放在內心的中心位置,避免讓內心充滿會腐朽及使它腐壞的東西。我們每個人所做的選擇都很重要,例如,驅除因在社交媒體上不斷滑手機成癮而造成的『腦腐』。若不是大家共同致力於教育,尤其是青年教育,哪裡能夠治療這種疾病呢?」
-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跨範疇青年牧民關注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