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中華殉道諸聖及真福彌撒中心 偕諸聖彰顯主愛

期數
4225期
刊登日期
2025.02.07
主曆
2025年02月09日 常年期第五主日

本頁圖片/檔案 - 10-11_1200按圖放大

共用圖片/檔案 - 區區有聖堂

隨著沙田區的人口發展,香港教區於1987 年重新劃分沙田的牧民範圍,除了原有的聖歐爾發堂外,同時設立華福堂及聖本篤堂,服務當地居民。對年長或沙田的教友來說,彌撒中心的另一個名字「華福堂」可能更為親切及耳熟能詳,昔日名為華福堂的彌撒中心於2007年,才改名為「中華殉道諸聖及真福彌撒中心」。

「一間(聖堂)分為三間(聖堂)時,教友們是興奮的。」教友易建華昔日也是聖歐爾發堂的教友,他還記得當年教友們得知區內將開設兩所新聖堂時,尤其興奮。在教區及神父積極為興建新聖堂而尋找地方及籌款時,教友們也分工合作,商討如何把原有的善會一分為三,為三間聖堂服務。

有不少教友昔日隸屬聖歐爾發堂,利穎思及蕭玉瑜亦然,她們早年於聖歐爾發堂,分別參與主日學及讀經組的服務,當得知新聖堂成立後, 也聽從神父安排,繼續到華福堂參與服務。

在過去38年,中華殉道諸聖及真福彌撒中心先後以堂區及彌撒中心的角色服務沙田區居民。教友岑燦雄補充,其實早於1987年華福堂成立前,聖歐爾發堂的神父已每週前往天主教聖華學校舉行提前主日彌撒;所以當教區決定設立華福堂時,也先選擇以天主教聖華學校為聖堂的暫址。

早年,華福堂每星期提供兩台主日彌撒,及一台提前主日彌撒;設有主日學、慕道班及不同善會等,為居民及教友提供不同的靈修培育機會。可是,由於缺乏神職人員,教區於1999 年6月20日宣佈,將華福堂改以彌撒中心的形式運作, 並納入聖歐爾發堂及聖本篤堂區。彌撒中心最終於2000 年,改為只納入聖本篤堂區內。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於2000年10月1日冊封了121位中華殉道者為聖人聖女,華福堂同年易名為「中華殉道諸聖彌撒中心」,及於2007年改為今天所見的「中華殉道諸聖及真福彌撒中心」。

天主教聖華學校的二樓音樂室及六樓禮堂曾作為舉行感恩祭的場地,後來改到地下禮堂舉行。彌撒中心經歷多番轉變,但教友為主作證的心從未改變,彌撒中心凝聚了多代教友每週相聚,為主服務。教友彭嘉智是彌撒中心的第一批輔祭,至今仍參與輔祭職務,同時向年輕的一輩傳授輔祭經驗。

投入服務 宣揚主愛

彌撒中心現時每週設有一台主日彌撒,教友參與彌撒時,四周皆是相熟的臉孔,關係像家人般親密。「很多人形容我們的小堂很溫馨,兄弟姊妹投入參與活動,這份投入感也吸引我一起參與服務。」教友許麗儀補充,自己昔日甚少參與教會活動,但看見教友們熱心奉獻,促使她投入其中,曾任主日學校長、慕道班導師、牧民議會內務及外務副會長等。即使在彌撒中心納入聖本篤堂區後,為整合資源將彌撒中心與聖本篤堂的主日學合併,她與導師們也跟隨轉任聖本篤堂的主日學導師,陪伴兒童親近天主。

中華殉道諸聖及真福彌撒中心的祭台後面,原本有一幅中華殉道諸聖及真福壁畫,但隨著學校的裝修,近年改以中華殉道諸聖及真福畫像替代,置於祭台旁。祭台兩側更掛有對聯「中華共賴天恩眷,諸聖同彰主愛真」,鼓勵教友效法主保敬愛天主。

彌撒中心教友温可欣早年為彌撒中心編寫了一首歌曲《交主掌舵》,記述諸聖為信仰而遭受的苦難,讓教友於主保瞻禮時頌唱,時刻記著「漫漫長途如畫如歌,將未來交主掌舵!」


  • 編輯 Catherine Wong / 採訪Elaine Ng / 設計 Andy Won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