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禧年與債務公義

期數
4226期
刊登日期
2025.02.14
作者
集思
主曆
2025年02月16日 常年期第六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KKP reNew-義筆在禧年減免債務曾是猶太民族的傳統,在禧年內,大地休耕,債務被免除,資產物歸原主。(參肋廿五8 -22)。這傳統提醒我們,地球上的資源並非為少數特權階層而設,而是為所有人。不公平的全球化進程、疫情和戰爭,使現今世界面臨債務危機的風險,這尤其影響到全球南方國家。多個南方國家由於債台高築,嚴重窒礙國家的發展,剝奪了這些國家投放在醫療、教育、氣候行動和年輕人未來所需的資源,使整代人陷入貧窮和不平等的循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截至2024 2 29 日,在基金組織進行債務可持續性分析的68 個低收入國家中,有9 個國家陷入債務困境,51 個國家處於高債務風險困境。聯合國有報告指出,19個低收入國家在債務利息上的支出高於本國的教育支出,45個低收入國家在債務利息上的支出高於醫療支出。在2023 年,全球南方國家償還債務的支出是應對氣候變遷支出的12.5倍, 這導致它們極易遭受氣候變遷的毀滅性影響。截至2023年底,非洲外債超過一兆美元,2024年支付的利息金額迄今已達1,630 億美元,遠超過2010年為的610億美元。

由二十國集團(G20)主導的「債務處理共同框架」,旨在簡化對陷入債務危機的發展中國家的濟助。贊比亞與債權國在共同框架下達成協議,重組其63億美元債務之後,該國貧窮率仍高達60%。加納和其他國家也出現同樣的情況。由此可見,重整債務的做法雖然可行,其代價卻會加劇貧窮。

教宗方濟各批評外債已成為一種控制手段, 讓富裕國家的政府和私人金融機構肆無忌憚地剝削較貧窮國家的人力和自然資源。雪上加霜的是,已背負沉重國際債務的貧窮國家,同時也被迫承擔富裕國家的「生態債務」。富裕國家長期不成比例地使用天然資源,而貧窮國家卻面臨環境破壞的最嚴重後果。教宗指出,外債與生態債務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也就是剝削的心態,而這種心態最終造成了債務危機。

本著禧年的精神,教宗敦促國際社會大幅削減,或完全取消那些無法償還欠款的國家的債務,以承認世界南北半球之間存在的生態債務。這不但是出於團結的呼籲,更是出於正義的呼籲。為了避免重新啟動融資與債務的惡性循環, 教宗建議國際有需要設計一個新的金融框架,建立一個以各國之間的團結互助與和諧為基礎的全球金融憲章。

聖經指出,地是上主的,我們只是以「旅客或住客」的身分居於其中( 肋廿五23 )。讓我們在禧年內致力消除不公義的根源,清償不公義和無法償還的債務,並為飢餓者提供食物,為世界預備一條通往和平的道路。


  • 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