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在有理】關心同性戀的「修復治療」
同性戀運動的鼓吹者努力創造了一個論述:「一日同性戀,終生同性戀。」他們希望社會大眾相信,同性戀者要堅定不移地接納自己同性戀的身份,才可以獲得身心健康。對於一些有傾向而正在猶豫未決者,他們提倡用「確認療法」(Affirmative Therapy),幫助他們接納自己的身份和抵抗可能令他們改變的社會影響(例如把家人的反對斥責為偏見)。
事實上,有不少同性戀者接受了這個身份之後仍然感到十分不安,其中一些人選擇了心理治療, 將自己改變成為異性戀(「後同人士」)。
治療師尼科洛西( Joseph Nicolosi ,1947-2017) 創立了「修復治療」(Reparative Therapy),目標是幫助那些對自己的性認同感到矛盾的同性戀者,創造更多的空間和選擇,追求更有意義的人生目標。修復治療有幾個主要步驟:第一,我們需要主動關心同性戀者,不要妄下結論說同性戀是天生的、正常的、無法改變的。第二,不要只專注於「改變」,而是關心他們的整體成長。第三,要接觸他們內在心靈的需要,幫助他們重建與他人的關係,尤其和男性。在他的一本書中,他列舉了一些值得我們深思的案例(Case Stories in Reparative Therapy)。
艾伯特是其中一個個案:他的母親性格強悍,壓抑了他的父親和他自己的男子氣概;父親變得對家人十分冷漠,他自己變得膽小怕事,在人前總是抬不起頭。 更不幸的,是被他的表哥以「遊戲」多番性侵,把僅餘的男兒氣質也剝奪殆盡。艾伯特從青春期到長大成人,都要透過同性戀與男性建立聯繫,透過與其他男人的性接觸,方能夠補償內心對親密關係的渴求。然而,男同性戀者之間有太多相同之處(尤其在缺乏男性特徵方面),以致他始終感到不滿足和不安,需要尋求治療。
治療師花了三年時間,才能夠令艾伯特明白自己的性傾向如何造成,然後開始在社交生活和行為上重建男兒氣質( 例如拒絕母親的控制,參加改變性傾向的支援小組)。他進而思考甚麼是更理想的生活方式,最後作出選擇異性戀的決定。雖然同性戀的性慾渴求時有出現,但他能夠用清醒的意志告訴自己:「我已經改變了!」
艾伯特的個案令人們思考:家長方面,父母之間難免在性格上和教養兒女的方法上出現矛盾,可能不經意間令子女性格上受到傷害, 造成他們的「性別混亂」,甚或在文化影響之下選擇了同性戀;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背負沉重的罪疚感,需要得到有關的輔導和支持。
現在社會上性解放文化氾濫,同輩之間的性遊戲甚或性侵的案例層出不窮,可見我們非常需要適合兒童和家長的性教育資料,幫助他們分辨對錯和好壞,其中內容要與時並進,切中時弊。
當然,也有人認為同性戀或LGBT的生活方式沒有問題,毋須庸人自擾尋求改變。這是一個我們無法迴避的問題:同性戀這種性行為,從道德和文化角度來說是否正確良好?我們是否應該教育孩子們,他們有這種選擇?身為天主教徒,我們應該採用甚麼標準?
•本專欄逢一、三主日刊出
- 教區關注性多元文化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