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伉儷同行】理論與生活
在我的臨床工作和教學的經驗中,遇上很多人只重視技巧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對學習理論沒大興趣,他們覺得理論很高深、枯燥難明,最重要是認為理論與日常生活或工作脫節,對處理眼前的問題沒有即時作用。
最近我到一所基督教神學院參加一個論文發布會。會中兩位講者分別發布了她們的博士研究論文:一位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分享有關「在婚姻中被背叛者的經驗與內在轉化的歷程」,另一位在醫院當牧靈工作的牧師則分享了「香港基督教牧師對處於臨終期的病人在靈性關懷上所採用的介入策略」。
兩篇論文都非常紮實、很有啟發性。最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論文內容,卻是她們對工作和研究的熱衷和使命感。經歷為期數年的研究過程當然艱辛,但她們卻樂此不疲。她們異口同聲地表示:很熱愛自己的工作,想做得更好,所以需要學習,把日常實務工作上得到零碎的、片面的資料整理好,套入理論或把它們理論化,好能更清晰及全面地讓自己及他人更容易掌握箇中道理,好能更容易學習及實踐。當然,把日常工作和理論結合還不足夠,還要加上信仰的幅度,這才是最重要的一環。
快過農曆年了, 一位朋友問我如何面對快要到來的團年飯。他感到非常焦慮及有壓力,因為到時兄弟姊妹及他們的配偶和子女一眾回家,年老的父母一定拼命地做飯、熱切地招待,甚至討好每一人, 尤其是孫子女。然而,家人之間仍有很多長期未能化解的恩怨。到時肯定人多熱鬧、表面上大家客客氣氣但有很多暗湧,稍一不慎可能爆發公開衝突,弄得不歡而散。朋友作為大哥, 習慣了處理家中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衝突,有時候、他為處理家人的糾紛而成為眾矢之的, 甚或演變成為他跟太太之間的衝突。每餐年夜飯為他來說無異是一個大考驗,可謂膽戰心驚。
我沒有「教」朋友甚麼技巧,更不敢當甚麼顧問,反給朋友簡單介紹一下家庭系統理論、講解一點家庭中常見的互動模式、角色型態和焦慮的傳遞等概念。朋友說半明白半不懂,只說嘗試改變一下,不隨便跳出來當和事老,總之當晚先觀察後行動吧。農曆新年終於過去了,他來電告訴我年夜飯平安無事,鬆了一口大氣,說了一句:「感謝天主!當我很焦慮、想出手時就暗暗唸經、祈禱!原來『不出手』可以有效,但好難『不出手』啊!」
把日常生活整合為理論,用理論指引生活,是一個互相建構的循環。生活跟信仰的互相整合也是如此。
•本專欄逢第四主日刊出
- 伉儷同行協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