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鼓勵藝術家 將世間痛苦化為希望

期數
4227期
刊登日期
2025.02.21
主曆
2025年02月23日 常年期第七主日

本頁圖片/檔案 - 20a.01_500本頁圖片/檔案 - 20POH「藝術不是奢侈品,而是精神的必需品。藝術不逃避現實,反而承擔責任,提倡身體力行、喚起關注、高聲疾呼。美的教育意味著希望的教育。」教宗方濟各向參與「禧年藝術家慶典」的藝術家指出,他們擔任「美的守護者」的角色,放下身段親近世界的創傷,為世人帶來希望。

禧年藝術家慶典於215日至18日在羅馬舉行,來自60 多個國家大約7,000 多人報名,成為了全球的藝術界盛事。

慶典的高峰是216日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舉行的彌撒,大約有4,000人參禮, 他們於同日傍晚跨越大殿內的禧年聖門。教宗因抱恙留院而未能主持慶典,改由聖座文化教育部部長門東薩樞機(José Tolentino de Mendonça)主禮。

門東薩樞機宣讀教宗事先撰寫的講道, 強調藝術家負起「化痛苦為希望」的責任, 教宗指藝術能給予當代的人平安。他指出, 刻下,世界面對各種危機,不僅是經濟及社會方面,也涉及「心靈」和人生「意義」層面,「藝術家有責任幫助世人不迷失方向,不失去希望的前景。」

教宗表示:「你們的使命不只是創造美,更要揭開那藏在歷史曲折裡的真善美, 為無聲的人發聲,將痛苦化為希望。」

他指出,希望不應變得膚淺而淡化,或淪為「安逸的棲身之地」,相反,它應當讓希望「有如火焰般燃燒並照耀」,「它是與奧妙相遇,是超越自身的美,是一份對我們提出質問的痛苦,也是召叫我們的真理。」

禧年藝術活動

聖座新聞室於212日召開記者會,介紹禧年藝術家慶典,門東薩樞機表示,「希望是全球人類的經驗,在每個文化之內躍動,賦予各文化對話的機會⋯⋯我們必須反省,各宗教的文化遺產如何能更積極地向年輕世代傳遞希望,並反思當代藝術如何能承載希望。」

禧年藝術家慶典的重量級節目是215 日一場題名為「分享希望—文化遺產願景」國際會議,梵蒂岡博物館與多間享譽國際的美術館、博物館及藝術機構的負責人聚首一堂,探討策展人傳遞宗教和藝術文化遺產的新語言及新策略。

215日傍晚,聖座與意大利監獄管理處在羅馬協和大道舉行「街頭藝廊」展覽,這是華人藝術家嚴培明(Yan Pei-Ming)的項目,由佩雷拉(Cristiana Perrella)策展, 焦點是羅馬天皇后監獄團體裡的每一張臉, 並投影在天皇后監獄的外牆上。佩雷拉解釋,「在藝術史上,肖像畫賦予當事人的尊嚴,見證他生而為人、作為個體的價值。」

文:梵蒂岡新聞網;圖:OSV新聞網

本頁圖片/檔案 - 20a.02_1200


  • 01 聖地的藝術家繪畫聖像畫(資料圖片)
  • 02 聖伯多祿大殿於2 16日舉行禧年藝術家日彌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