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淺談農業優先區

期數
4228期
刊登日期
2025.02.28
作者
一念
主曆
2025年03月02日 常年期第八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KKP reNew-義筆在聖經中,耶穌身處於農業社會,他常常用耕作比喻,讓群眾可以明白天國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有聽過撒種的比喻( 瑪十三3 - 9),耶穌用撒種來比喻聽道理的人:撒在路邊的種子被鳥吃了是不了解道理的人;種在石地沒有根的種子為沒有把說話存在心中的人;在荊棘中的種子是仍然被世俗迷惑的人;唯獨落在好地的才可結果,是聽了道理而了解的人。鮮有農耕經驗的都市人或者已經不能想像為甚麼撒在路邊的種子會被鳥吃?為甚麼撒在石上的種子不能生根?面對城市不斷擴張,香港的農業用地不斷被棕地化,可以讓種子發芽成長的好地亦買少見少。

2016年香港政府推行新農業政策,其中一項重要計劃為「農業優先區」顧問研究,以推動保護農地。相隔八年,漁護署終於公布農業優先區政策,劃出三十七個地方作為「農業優先區」,配合支援措施,以促進農業長遠發展。

建議選址共涉及約980公頃土地,扣除220公頃支援道路和配套設施,只有760公頃為農作用地,佔全港4,000公頃活躍及閒置農地不足兩成, 比現在780 公頃的活躍農耕地更少。令人不禁懷疑本地農田量不增加的情況之下,如何可以實踐《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提出蔬菜年產量由1.5 萬公噸增加到十三年後的6萬公噸的長遠目標?

顧問研究簡報提到的選址和建議措施,無疑是宣布其餘3,220公頃的農地的死亡。選址首先剔除了「鄉村式發展」用地、「認可鄉村範圍」及位於新發展區內的農地。而漁護署亦不會從農業角度,就位於選址以外的農地的改變用途規劃申請提出反對意見。可以料想,在未有改善現有法例的情況下,發展壓力不減的情況下,這些建議論如同放棄保護非農業優先區農地,因滲漏效應亦可能威脅到選址的環境。

顧問研究雖提倡都市農業納入在新發展區規劃之中,還未能拉近城鄉共融的願景。興建天台農場或推廣水耕,無疑可以增加蔬菜的供應量, 卻未能複製農地的生態系統。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於2023 出版的《被遺忘的綠洲》研究確認新發展區中有幾塊農田區域具顯著生態價值。當我們提倡城鄉共融時,不單是綠化都市,也不應該將城市和鄉郊對立。可以考慮參考永續農業模式, 支援現時高生態價值農場,保育農地生態維護自然物種棲息地,讓人和自然都有所裨益。然而, 當政府自動將新發展區內的農田排除於「農業優先區」之外,我們未來也無法對如何將新發展區農地融入都市發展之中的可行性進行研究。

香港農業曾經繁盛過,元朗曾是漁米之鄉, 是香港文化的一部分。可惜自70年代經濟轉型而式微,及後不敵內地供港廉價蔬菜。至2016年香港蔬菜自給率更只有1.7%,九成食糧為進口貨品。香港市民只有在颱風或疫情期間我們才明白本地菜的重要,也只有在退休之時才會考慮回歸田園,耕作對於都市人來說就只是興趣。直到近年疫情和城鄉規劃運動,讓人重新看見香港農地,更多年青人願意投入農業生產。我們從香港農業發展了解香港成長,漸漸明白農業不單是經濟作業,也對於文化變遷有所影響。「農業優先區」不應只側重選址,而應透過推廣農業,讓我們了解耕作於生命的真義,從農耕之中見出天國的道理。


  • 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