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教足跡】利瑪竇中國傳教之旅(壹百零捌)

期數
4228期
刊登日期
2025.02.28
主曆
2025年03月02日 常年期第八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傳教足跡本頁圖片/檔案 - 13a_500利瑪竇神父離世後,龍華民神父給羅馬總會長阿桂委瓦神父撰寫信件,建議委派精通數學的學者前來中國,以吸引中國人信教。龍神父亦趁機多謝會長前些時候寄來的書籍,特別是於1604年抵達北京、由盎凡爾市印行的《多文聖經本》,當地教友對該書籍充滿敬意,認為它是天主的東西。龍神父盼望日後羅馬總會可以多給中國的會院寄送書籍,讓各會院設立圖書館。龍氏建議對方不妨送來:附有註釋的《聖經》、聖多瑪斯的《神學大綱》、耶穌會會士里巴德乃雅神父所著的《聖人行傳》等, 他同時向所有熱愛中國的人徵求書籍。

龍神父表示,由於缺乏經費,因此未能委派神父前去尋找有關「十字教」這個古代教友團體的一切證據,為此,龍神父跟視察員巴範濟神父也曾談論此事,兩人估計十字教徒是在蒙古統治中國時進入中國的,元人被明代的中國人趕走後,這些信友害怕遭到迫害,遂隱藏起身份。他承諾稍後會再聯絡總會長,就此事作出詳細報告。

已故利瑪竇神父在生時已完成撰寫天主教傳入中國的歷史,有關資料已送給總會長細閱,而完成印刷的書籍原本計劃由船隻寄往羅馬,但最終在兩年後,由金尼閣神父帶到歐洲去。龍神父續稱,當時在中國的會院不是隸屬澳門會院管轄,但他希望總會長聯繫對方,一起把天主的德行延續下去;而在菲律賓的耶穌會神父也經常把歐洲的修會訊息轉送過來,讓他們知道外界的資訊,特別是東印度的消息。

另外,龍神父表示,已故視察員范禮安神父對中國籍修士有些評論過於嚴苛,例如范神父認為中國籍修士皈依時間尚短,信德不夠堅固,所以不允許他們晉鐸。龍神父解釋,中國籍修士來自澳門天主教家庭,自幼在澳門接受天主教教育,當時澳門由葡萄牙統治,在風俗、習慣、禮儀及節日等方面, 深受天主教影響,而且天主教會在澳門設有修院,讓青年接受天主教培育。因此,龍神父懇請總會長不要輕視這批中國籍修士。

• 本文部分內容取自羅漁譯,《利瑪竇書信集(下)利瑪竇全集4》,光啟出版社、輔仁大學出版社,1986。


  • 圖:青島教區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又稱浙江路天主教堂。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