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湯若望宿舍彌撒中心 信仰小團體 活出大家庭
按圖放大
每逢主日上午,位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聯合書院的湯若望宿舍彌撒中心也會響起悅耳的英文聖詠,伴隨著琴聲和笛聲。過去15年一直負責彌撒安排的Alessandra Cocchi 表示,「本地人可能不知道這裡有恆常的主日彌撒,或以為只供中大成員參加,事實上我們歡迎所有人士,包括不同國籍的學生和家庭,我們絕不介意小孩奔跑或喧鬧。」
於60年代中大創校之初,在聯合書院任教的多名耶穌會神父決意參考香港大學利瑪竇宿舍上智之座小堂的模式,在中大建立附設小聖堂的宿舍,充當宿生與天主教會的橋樑,並牧養校內教友。宿舍於1972年落成, 以17世紀明末清初年間來華傳教、獲皇帝賞識在欽天監當官的湯若望神父(Adam Schall)命名。宿舍內一面牆壁上嵌置了著名藝術家鮑博( Francisco Borboa)的畫作,描繪湯神父手執望遠鏡觀星的天文學家形象,旁邊印有湯神父在內地的墓碑銘文。
為信仰賦予團體感
宿舍一直由耶穌會管理,於80年代設有中、英文主日彌撒,由該會不同神父主祭,更一度成為新界區唯一開設英語彌撒的聖堂。直至1994年首任舍監冀世安神父(Ciaran Kane,2013 年安息)退休,管理權交回聯合書院,小堂的彌撒改由一群熱心教友自行安排,逐漸形成信仰小團體。
現時隸屬聖本篤堂區的彌撒中心,逢主日上午會舉行英語彌撒( 暑假除外),多由道明會白自強神父或宗座外方傳教會甘浩望神父( Franco Mella )主祭,約30名教友參禮,亦不時有耶穌會神父到來主禮。從安排主祭、接送神父、準備禮儀和歌詠、祭台佈置,以至彌撒後的咖啡聚會、會計賬目等,均由團體成員一手包辦;早年還設有由成員教授的主日學。他們並將所收到的奉獻,全數捐獻予堂區、修會及非牟利機構,以回饋社會。
資深成員Ruy Barretto 表示,教區在1989年頒布的《邁向光輝的十年》牧函中,強調發展信仰小團體對推動牧民的重要性,他們這個「自助」團體正是活生生的體現:「這為信仰賦予了一層新的意義,我們不單是被動的旁觀者,更親身參與成為彌撒的組成部分。」
Alessandra 補充,長年服務彌撒中心、深受愛戴的狄恆神父( Alfred Deignan,2018年安息)十分珍視信仰小團體的意念,是維繫團體的靈魂人物。自言是「實幹型」的她早已視這裡為家,看見地上有污漬、彌撒用書沒有整齊疊好等情況會第一時間作改善,「成員之間亦會互相討論和學習,坦誠交流意見,儼如教會成立初期,門徒生活的縮影。」
相比大堂區的信仰生活, 負責領唱的Lorrie Coleman 更喜歡小團體的氛圍,大家互相認識、彼此照顧,也有更多空間讓孩子服務。笛手Carolyn Gomersall 的女兒曾在彌撒中心當輔祭,她認同小團體模式有助子女培育和鞏固信仰:「我們在大堂區沒有太大的歸屬感,只是去參與彌撒,停留一陣子便離去。在這裡,我們在彌撒時間外也會碰面,像個溫暖的家庭。」
盼延續自助精神
司琴Susan Siew 謂,眾成員的子女已結為朋友, 一起玩樂及服務。她的大女兒曾經擔任輔祭, 現時「接班」的小女兒Cadence認為,「能繼承這個傳統是美好的事情,大家在彌撒中互相幫忙,我在學業上有疑難時也會請教他們。」她的「拍檔」輔祭Hava 說,小團體能讓她在彌撒中更專注服務,成員的熱情和他們分享的知識與智慧,亦給她「家」的感覺。
但幾位核心成員也坦言,隨著孩子長大成人,未必會回來彌撒中心幫忙, 當務之急是吸引更多人參與,延續這份自力更生的精神。Alessandra 表示,會嘗試在校內多作宣傳,並考慮每月開設一台中文彌撒。Carolyn 總結道:「我們不是一個封閉的團體,對改變持開放態度,希望能有更多人成為核心成員, 慢慢扛起發展團體的責任。」
- 編輯 Catherine Wong / 採訪 Reggie Lai / 設計 Andy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