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春風化雨逾半世紀 喇沙會百德修士

期數
4229期
刊登日期
2025.03.07
主曆
2025年03月09日 四旬期第一主日

本頁圖片/檔案 - 08.01_400共用圖片/檔案 - 人物專訪喇沙會本年慶祝來港辦學150年,修士們聯同師生、家長及校友等早前齊聚慶賀,並感謝天主多年來的帶領,百德修士( Brother Patrick Tierney )是其中一員。來港服務逾60年的他曾出任聖若瑟書院及喇沙書院的校長,早年退任校長職位後,繼續積極培育年輕一輩,並致力於整理喇沙會的文獻資料,傳承修會的歷史及服務精神。

感受修士 對學生的關愛

百德修士於1942年出生在一個愛爾蘭的天主教家庭,當時社會上的天主教氣氛濃厚,他稱參與彌撒及教會活動對年幼的他,是理所當然又十分自然的事情,「父母要照顧12名子女,很忙碌,但他們仍然積極參與不同的教會活動。」最為他深刻的是,每天黃昏或晚上, 他們一家會跪在地上誦唸玫瑰經, 「地板很硬,爸爸又很嚴格,我跪到膝蓋痛,也不敢隨意亂動。」他笑說。

伯德修士與喇沙會的相遇,可以從他的家庭說起。他最年長的哥哥也是一名喇沙會修士,每當哥哥放假回家,總會與弟妹分享自己的修會及服務經驗,這使家中最年幼的伯德修士初步認識修會為青少年,特別是貧苦的青少年提供教育服務,以期作育英才,有教無類的精神。本頁圖片/檔案 - 08.02_500

而當他入讀一所由喇沙會創辦的小學後,更感受到修士們如何在教育使命中,向年輕人傳遞天主的愛。他特別提到,當學生不守課堂秩序時, 其中一位修士會請學生伸出手掌,再高高舉起籐枝,但不是打在學生手心,而是故意打在自己的長袍上,告誡學生要專心上課。伯德修士說,這比打在手心更讓他銘記修士的教導,體會到修士對學生的關愛。

本年是他入會70周年,被問到在十多歲便下定決心,加入修會的原因時,伯德修士笑說,那年代社會經濟不景氣,每當他路過修士們的住所時,總會被瀰漫街道的食物香氣吸引;再者,當時娛樂選擇不多,擁有足球的修士更是小男孩們羨慕的對象。

但提到真正使他加入修會的原因,是在六年級時,一位修士在講座中分享自己的修道經歷,並在活動尾聲問:「有人願意加入我們, 成為修士嗎?」當刻,他不假思索地舉手。在修士們後續的家訪活動及父母的支持下,他加入了喇沙會。

本頁圖片/檔案 - 08.03_600整理修會歷史資料

伯德修士於1964年來港後, 便立即到聖若瑟書院當教師,教授英語、宗教及體育等科目。他說在最初曾遇上語言困難,也需要不少時間才區分出學生樣貌上的不同,但當他與學生在足球場上,奔馳及追逐足球的過程中,雙方慢慢打成一片。他後來曾出任聖若瑟書院及喇沙書院的校長,並到香港中文大學修讀兩年廣東話課程。於2000年從校長崗位退下來後,百德修士繼續教育上的使命。在2017年,他聯同幾位退休及在職老師,成立了喇沙會外展教育隊( Lasallian Educati ona l Outreach),走出校園,服務地區上有不同需要的學生。他亦致力於蒐集及整理修會的歷史及修士們的生平故事,並編纂喇沙會雜誌《The Gateway》,以筆墨記錄修會在香港的一點一滴。

現年83 歲的他提到在傳承主愛的路上,感恩有教師、學生、舊生及家長等喇沙會大家庭成員的同行。他坦白表示當今社會推動聖召的困難,但他會繼續為青年人祈禱,及在教育工作上陪伴青年人辨別天主對每人的召叫。( 吳)

本頁圖片/檔案 - 08_方1200


  • 01 百德修士(右一)昔日參與聖若瑟書院的畢業晚會
  • 02 百德修士(左五)與學生及家長合照
  • 03 與喇沙書院的學生參與活動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