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第一週 望德不叫人蒙羞(羅五5):窮困者、長者、青年人
聖保祿宗徒寫給羅馬教會的兄弟姊妹的信中有這樣的一段:「不但如此,我們連在磨難中也歡躍,因為我們知道:磨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望德,望德不叫人蒙羞,因為天主的愛,藉著所賜與我們的聖神,已傾注在我們心中了。」(羅五3-5)
聖保祿這段說話的邏輯並不難理解,「因為天主的愛,藉著所賜與我們的聖神,已傾注在我們心中了。」倚靠上主的愛,我們可以忍受磨難,同時亦給予我們力量,面對日常生活上的種種困難。因此,希望不會落空、令人蒙羞。在這個禧年,教宗方濟各邀請我們度充 滿希望的生活,以充滿希望的朝聖之旅,見證上主的計劃。
過去20年,我們親身經歷香港以至於全世界,都有投放資源,嘗試支持及關懷貧困者、長者及青年人。然而, 20年過去,他們的遭遇看似沒有甚麼新的或改變發生,他們仍然是被忽略、生活沒有希望可以得到改善。過去,有些人相信一些社會政治措施可以解決他們的問題,最後他們卻反躬自問: 「我們在政府政策上不是已幫助了很多窮人、我們亦給了長者不少津貼、亦投資了大量的金錢、時間及服務來促進青年人的成長,但是我們沒有發現些許改善或進步。窮人依舊露宿街頭、或睡在天橋底下、行人隧道內。長者依舊生活在孤獨痛苦中、淚水掛面、病倒床上等死。青年人繼續濫藥、自殺、躺平、無所事事。」在這些人看來,似乎多做卻並沒有些許改變現況。
那麼,我們天主教徒所提出的望德有甚麼意義?
二次大戰後,德國經歷物資上極艱難的時期,當時的天主教教會,邀請不同國家的教友以集體行動去幫助德國重建,很快地德國在1950年代結束前已迅速恢復過來。為了表達其感恩的心,德國的天主教會開展一項特殊任務, 透過MISEREOR推出四旬期運動,幫助發展中國家及地區( 包括香港)。藉著這項運動,成功改善了多個國家及地區的教育及衛生狀況、以及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信仰和文化發展。天主教香港教區亦於1986年加入這項運動,開始自己的四旬期運動,並委託香港明愛推動和執行。在各方人士的支持下見證香港社會的改善過程。
回顧這個慈善的朝聖之旅,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望德不叫人蒙羞」,因為在上主的愛內, 希望永遠不會落空;事實上,「因為天主的愛, 藉著所賜與我們的聖神, 已傾注在我們心中了。」我們不會驕傲地倚賴人的智慧,因著望德,我們不選擇埋怨、躺平;相反,我們會繼續祈禱、服務及見證上主的光榮的到來。在這禧年,我們渴望上主啟示祂的人民以智慧審視現況,帶領我們突破限制,走這慈善關社的朝聖之旅。就讓我們勇敢地擁抱望德,開展我們的朝聖旅程。
•天主教四旬期運動委員會供稿
![]() |
請掃描QR code收看 夏志誠輔理主教主講 2025四旬期主題:希望的朝聖者 第一週副題:望德不叫人蒙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