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看不見基層多樣性的財政預算案
2月26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了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預計赤字接近900億元。長者二元乘車優惠改為「兩蚊兩折」,公務員凍薪等成為焦點。政府為配合「搶人才」政策沒有在薪俸稅方面進行調整,但與基層人士多項息息相關的措施卻受到影響,這令人擔憂。
在被問及此次預算案對基層人士的影響時, 財政司司長多次強調綜援家庭及長者生活津貼等不受影響。事實上,香港基層人士的身份多樣及處境不同,例如來自非公屋、非綜援低收入家庭的「N無人士」、或者照顧者、在職貧困工人、無家者、拾荒工人、清潔工及外籍家庭傭工等群體, 他們或因各種原因而未有申領社會保障及福利, 都會受到財政預算案的多項措施改動的影響,我們亦應關注他們生活上多方面的需要。
削減公共開支 對基層市民生活帶來連鎖影響
多個領域的政策調整,為基層帶來連鎖影響。首先在醫療方面,公立醫院的新收費檢討結果將於未來數月內公布,醫療收費的調整,可能令公立醫療服務的基層市民,因財政壓力延遲或放棄就醫。住房方面,隨著公屋加租豁免期結束,今年一月起公屋租金已上調10 %。私人市場方面,因劏房租管未及完善且政府未有為劏房訂立起始租金,當市場的租金上升,其漲幅亦難以控制,變相推高居住成本。交通方面,公共交通補貼計劃的門檻由每月$ 400提高至$ 500,這變相減少了津貼。加上各政府部門將精簡開支及社會服務機構的整筆過撥款遭削減等,將進一步影響基層家庭的生活。
取消$2,500學生津貼 增加有學童家庭的負擔
自2005年政府實施地區青少年發展資助計劃,以照顧區內24 歲或以下弱勢社群兒童及青少年的成長需要。經民間團體持續反映意見,計劃改善了透明度、申請方法及調整資助金額,最終演變為今天的「$ 2,500學生津貼」。這項津貼惠及約80 萬名中小學及幼稚園學生。對於有學童的基層家庭來說,這能夠紓緩開學時的各種開支壓力,如校服、書簿費、學校雜費、興趣班及補習費用等,為他們提供了很大的經濟支援。然而, 政府在缺乏數據和諮詢的情況下,突然取消這項津貼,將令他們帶來沉重的經濟影響。財政司司長推說這由教育局「自行判斷和決定( 開支的削減)」,亦指這是為了配合精準扶貧政策。雖然他強調有經濟需要的學生仍可獲得書簿、交通和上網津貼等資助,但這些津貼的申請資格不同,且款項的用途和目標也有分別。此外,取消此項學生津貼無疑與鼓勵生育及支持青少年等政策目標背道而馳。
貧窮的人不是肇事者
教宗於去年頒布的禧年詔書《望德不叫人蒙羞》中提及數十億缺乏生活必需品的窮人的處境。「我們很容易變得麻木不仁、逆來順受。然而,我們絕不能對周圍日益惡化的情況視而不見。」教宗亦提醒我們:「貧窮的人幾乎總是受害者,而不是肇事者。」精準扶貧及是次財政預算似乎未能充分考慮到不同基層群體的生活需要。他們面對在職場等不同社會場境中不對等的權力關係,具體的生活處境長期被忽視,向來資源匱乏的他們,或將欠缺足夠的承受能力,去適應政府財赤下政策改動帶來的衝擊;而政府未能有效履行財富再分配的角色,正是問題的核心關鍵。期望政府能站在基層人士的角度考慮,讓社會各階層人士能共享成果,達至真正的和諧與共融。
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