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與科學】信仰在人工智能時代(八): 人工智能擁有創造力?〔作者︰林偉喬〕

期數
4230期
刊登日期
2025.03.14
作者
林偉喬
主曆
2025年03月16日 四旬期第二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信仰與科學_200在之前的兩期文章(見2025.01.192025.02.16 公教報),我們通過具體例子,了解人工智能如何幫助不同領域提升效率,增強決策能力,並改善我們的生活質素。然而,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也必須謹慎思考這項偉大創新可能帶來的倫理挑戰和潛在風險,確保這些技術始終服務於全人類的共同利益。

我們是天主的肖像

首先,天主按照自己的肖像創造了人類, 這反映了造物主的美善和尊嚴。天主祝福我們,讓我們分享祂的創造力,正如《創世紀》所記載:「你們要生育繁殖,充滿大地,治理大地,管理海中的魚、天空的飛鳥、各種在地上爬行的生物!」(創一28)這段經文告訴我們,人類的創造力源自天主,並且其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榮耀天主。

主耶穌是這一創造力的完美典範,正如《哥羅森書》所說:「他是不可見的天主的肖像,是一切受造物的首生者,因為在天上和在地下的一切,都是在他內受造的。」(哥一15-16)這意味著,基督徒有責任確保我們的每一分努力,無論是科技創新還是日常工作,都要反映主耶穌的愛、真理和正義。

因此,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必須導向基督,並遵循祂的救贖使命。我們應該確保這些技術符合天主的計劃,促進人類的福祉與人格尊嚴。

人工智能是否天主的肖像?

隨著深度學習和神經網絡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可以模擬某些認知過程,從而產生看似具備創造力的結果。這些技術已經能夠編寫文章,創作藝術作品、音樂,甚至製作視頻。然而,這種「創造力」是依賴演算法和現有數據的重組,缺乏真正的原創性,也無法進行道德判斷,更無法與造物主建立關係。

相比之下,人類的創造力因為根植於天主的肖像(imago Dei),蘊含著神聖的火花, 令我們能夠創造出全新的事物;並且,我們的創造行動具有道德目的,最終指向與天主的聯繫。

這引發了一個重要的倫理和神學問題:這些人工智能機器是否也按照天主的肖像被創造?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根據基督信仰的教導,只有人類是按照天主的肖像而受造的。然而,這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如果人工智能不是按照天主的肖像被創造的,那這對我們與人工智能的關係,以及我們與天主的關係,又意味著甚麼?這是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我們將在下一期繼續探討。

• 作者為香港大學理學士(電腦)、美國緬因州聖若瑟學院牧民神學碩士、資深資訊科技專業人員,及40年慕道團導師。

本專欄逢第三主日刊出


教區資訊科技委員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