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院全球化教育活動

刊登日期
2011.11.25

(本報訊)香港教育學院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於十一月十一至十三日,舉行「全球倫理與全球化」專題教育展覽暨研討會,讓學生和參加者了解全球化對社會的影響。

開幕禮於十一月十一日假九龍塘創新中心舉行,邀請天主教、基督教、孔教和嗇色園的辦學團體代表,聯同教育局副局長陳維安出席。

同日並舉辦「德育、公民與宗教教育」論壇,題為「在香港學校環境裡如何培養國民與世界公民?」多位教育界人士分享看法。

論壇上,天主教「宗教與道德教育課程發展中心」總課程發展主任陳乃國博士指出,全港有近三百間天主教學校,負起培養學生香港公民及世界公民素質的責任。他說,中心一直就宗教道德、心靈教育方面為公教學校提供教材和教師培訓活動等,以協助學校培育學生成良好公民。

「教會贊同公民要愛國,亦支持培育良好國民,然而國民身分只是做人其中的一個身分。」陳乃國認為,學生須透過中國歷史認識祖國,而非單一以國民教育的手法培育下一代。

教育學院管治與公民研究中心副總監梁恩榮博士提到,不同的教學法培育出不同質素的公民。他說:「最有效培育公民的方法,是學生以公民的身份,參與學校、塑造學校。」他說,學校要適當地看待學生的意見。

梁恩榮說,現時教育局提出的國民教育缺乏世界公民層面,它應包括「多元公民」的元素,即人有多元的身份。他指教育局的諮詢文件亦缺乏人權或普世價值的教育,學校應以批判角度,培育學生分辨國民與世界公民的異同,從中學習公義、和平、人權及民主等普世價值。

德育及國民教育專責委員會成員梁偉傑稱,要因應學生程度而灌輸公民知識,如鼓勵他們主動搜集資料、參與生活體驗等,「讓學生成為承擔責任的公民」。他認同須培養學生成為批判的愛國者,具爭議的課題應納入相關課程。

開幕禮上,陳維安致辭稱,活動有助學界思考全球化的影響,包括不同文化價值的衝擊,以培育學生多元思維。

天主教「教區宗教聯絡委員會」主席周景勳神父說,全球化下,青年在心靈成長上面對很大的挑戰,如心靈匱乏、價值觀衝擊等,「信仰令人在真理中尋找自由、為真理作證,並為正義和平把關。」他稱,宗教心靈教育有助啟發青年從廣闊的領域上建構世界。

當日亦舉行「全球化」專題研習報告比賽頒獎禮,奪得冠軍的玫瑰崗學校(中學部)以「富士康現象」探討全球化的利弊,負責老師蘇芳美稱,活動讓學生了解全球化下的勞工問題,當中涉及倫理思考。

該校中六生羅家亮說,智能手機愈趨普及,製造智能手機的「富士康」集團背後反映跨國公司的利與弊,「中國有大量勞動力,跨國公司於這裡設廠以減輕成本,當中卻忽視了工人的保障,做法不公允。」

另一學生趙紫峰說,日後他會更關注相關事件,並多與同學討論。(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