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旬期第三週:忍耐是望德的基礎
我們經常都會說的祝福:「身體健康」。健康是天主的恩賜,也是人自己努力的結果。然而,生命是極脆弱,生命無常,人並無把握操控,天主才是生命的主宰!生命並非只為了生存,人必須給生命賦予意義和目的。積極人生,生活會看見愛和希望;追求永生,是基督徒見證的標記。「身心靈」健康,概括「身體」健康,意義更加重要。
不求長生不老,但求無病纏身啊!小病是福?特別是在這四旬期,藉此克己,齋戒一番,善哉;這豈不是幸災樂禍嗎?有時疾病帶來的劇痛,可以讓人呼天搶地,生不如死。尤其要獨自面對,想到基督痛苦不支時,尚且有基勒乃人西滿來一刻分擔十字架,自己的西滿或善心的撒瑪黎雅人在那?
教宗在禧年詔書指出,在聖年中,我們奉召為那些經歷各種困難的弟兄姊妹帶來「希望」的具體行動,包括:病患者(參公教報2024年11月24日社論)。當病患者陷入絕望陰深幽谷,此刻若有人關懷、陪伴和同行,定能振作起來,在苦痛中看到希望的曙光。醫護人員和照顧者的愛德縱然在磨練中受到考驗, 磨練生忍耐,往往能夠分擔病人的困難,協助受助人忘卻病苦,散發熱愛生命的光彩,傳遞希望。
醫護人員、照顧者和病患者的關係,是否只有單向的施與受呢?教宗在「世界病人日文告」指出我們可以「幫助病人在他們的病弱中看見與主相遇的機會⋯⋯變得更堅強,並不孤單。我們時常會在受苦的地方,透過分擔別人的苦痛而看見天主的臨在;在病榻、在床邊學會望德,在關懷受苦者時學會信德,在照顧有需要的人時發現愛德。」(參梵蒂岡新聞網2025年1月28日)醫護人員和照顧者與病患者,彼此都成為「希望的朝聖者」,在人生旅途中,互相於望德、信德和愛德獲得成長,增強個人與天主的關係。
照顧者既是希望的朝聖者,要有愛,也要有忍耐。病患者要對抗病魔,除了勇氣,接受考驗,用意志力跨越眼前的挑戰,同時交託予主,也要有忍耐。這樣「任何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天主的愛相隔絕。」(羅八38-39)因此,「雖然在人看來,他們是受了苦,其實, 卻充滿著永生的希望。」(智三4)
忍耐是一種能力、境界、美德、智慧、生命的品格、堅持執意擇善、對天主的應許有盼望。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格前十三7)依賴和交託上主,我們學會信賴、盼望和愛德。人人都可以成為「希望的朝聖者」。
唯獨堅持到底的, 纔可得救。(瑪十22) 我們將會體驗到天主的臨在和憐憫。
我們連在磨難中也要歡躍,因為我們知道:磨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望德。(羅五3-4)在受苦的地方,就見證到愛和希望的交流。
忍耐是聖神賜予的果實之一,它支撐著我們的望德,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參2025禧年詔書)
忍耐是望德的基礎!
•天主教四旬期運動委員會供稿
![]() |
請掃描QR code收看 夏志誠輔理主教主講 2025四旬期主題:希望的朝聖者 第三週副題:忍耐是望德的基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