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生 ·活】是甚麼打動人心?

期數
4231期
刊登日期
2025.03.21
作者
丘建峰
主曆
2025年03月23日 四旬期第三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神學生活本頁圖片/檔案 - 09a_500筆者在葡萄牙里斯本巿中心的Basilica of Our Lady of the Martyrs(殉道者之母大殿)參與平日下午的彌撒,彌撒開始前唸玫瑰經,然後開始彌撒。我環顧四周,應該有10人左右參與, 當中應該有六個是當地人。

唸玫瑰經時,祭台上有聖體皓光,在略顯陰暗的聖堂中,反映光線的聖體皓光,神聖感滿分,我自己凝視聖體,內心也泛起聖神臨在的感覺。寂靜的聖堂洋溢一份寧靜,這種感覺,確有其打動人心之處。

我相信,這六個教友會出席,甚至每天都出席,一定是在彌撒中有所感動,得到力量,才可以有動力堅持參與教會的禮儀生活。問題是:這種感動力,為何只是吸引到六個人呢?在偌大的堂區裡,為何只是這六個人,能夠透過這形式來得到天主的感召,加入教會團體?

相同的問題,也可以放在香港堂區,只是在歐洲,由於教友的數目更少,把問題顯得更清楚而已。以我的堂區為例,平日早上彌撒,目測應有近百人出席,與六個人相比,當然好得多,但是,就是這近百位以長者為主的人,受到感動。

當然,能夠出席平日的早上彌撒,有很多條件才能做得到,但是,有相同條件的人,有些去了晨運,有些去了飲茶,有些呆坐家裡,有些還在睡覺。換言之,客觀條件上一致的人,都還有很多缺席在天國盛筵之中。

因此,這裡是有一個轉化的過程,或說,轉化的重要。我們首先要問:自己為甚麼會繼續參與堂區的禮儀,乃至堂區團體呢?天主在自己身上做了甚麼工夫,令自己可以有這份恩寵呢?這是起點。如果真的找到打動自己的因由,就要再進一步,思考如何把這些珍貴元素,用更多人能夠體會、感受的方法,帶出去,讓那些去晨運、去飲茶、呆坐家、睡懶覺的人,得到一種全新的動力,度更好的生活。

只有六個人參與彌撒的聖堂,固然有衰敗的景象,反過來說,即使天主教的禮儀生活已經那麼不受大眾歡迎,沒有大眾潮流的加持,仍然會有六個人被深深吸引,當中一定有一種很特殊的魅力。同樣,今天的堂區既有的做法,似乎難以打動青年人的心,但是,那麼多年長的人,願意每天參與,當中究竟有甚麼吸引力?如何打動每一個人的心。

問題在於,正在受到感動的人,往往執著於自己的感動方式,包括感覺與方法,應該看看如何找到新方法,把箇中感覺呈現出來,讓那份打動人心的力量,不僅只有六個人感受到,或某一年齡層才感受到,因為天主的恩寵是普遍的,也是普世的。


塘邊鶴系列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