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信仰讓我堅守底線 教友李永銓
「聖經好比心靈的止痛藥,當你面對困難、感到納悶,或處於十字路口時,我的建議是翻開聖經閱讀,尤其是新約,當能在裡面找到答案。」香港教區徽號設計比賽的評審之一、有「品牌醫生」之稱的設計師李永銓, 曾成功救活不少本地「老字號」品牌,他認為若要醫治人心、維持社會正道,宗教信仰的力量必不可少。
一般人看到厚甸甸的聖經可能敬而遠之,在喜歡閱讀的李永銓眼中,反而是魅力所在:「很難得有這麼厚的書本,既講述歷史故事,亦闡述宗教規條和理念,讓我覺得很有趣,想繼續追看。」他形容,舊約描繪了偉大的歷史事跡,卻也像古代的大家族,「充滿父權色彩,孩子做錯事便打罵」;所以較喜歡看新約故事,「耶穌的事跡、他所傳遞的大愛,以及寬恕和犧牲精神等,都很能感動我,這些是我們信仰的宗旨,也是做人的座右銘。」
李永銓並非出生於公教家庭,但小學就讀基督新教學校,從小閱讀聖經, 令求知慾甚強的他逐漸對宗教產生興趣。他在中學時升讀鄧鏡波學校,跟隨校內的慈幼會修士學習道理, 最後在中五領洗,由修士擔任代父。他憶述,當時打算在畢業後到神學院進修,「平日不常勸戒我的代父心知我性格不適合,便跟我說做好教友的本分便成,度獻身生活要作很大的犧牲,著我再想清楚。」
秉持信仰價值
雖然沒有當上修道人,李永銓一直依靠信仰的引領,安然度過生活。他在80 年代投身電視和電影行業, 曾被人拖欠酬勞接近一年,有跟他關係尚可的影圈社團人士得知後,提出為他馬上追討,卻遭他婉拒,「我明白他們的處事方式,除了不欲把事情鬧大,更不想自己因此變成像他們那樣…… 信仰的價值觀原來會不自覺地流露出來,它令我做每一件事也有底線,因為天主會把一切看在眼裡。」
後來他成立自己的設計廔,業務範圍遍佈香港、日本和意大利等地,早在2000年已打進內地市場。當年想在內地立足,難免要跟從一些潛規則,但讓他感到自豪的是,30 多年來他公司的「家訓」是謝絕不必要的交際應酬,更絕不會支付「疏通費」等不正規費用:「若要以這方式換取生意,我寧願放棄這個市場。」他補充,這樣亦能凸顯香港人工作快捷、處事認真的態度,反而能獲客戶欣賞,也從沒因這份堅持而做不成生意。
打造信仰品牌
擅長為品牌塑造企業形象的李永銓謂, 成功的商業品牌往往能將其哲學理念,包裝成消費者願意追隨的「信仰」,然而若背後沒有具體的「家訓」支撐,當品牌擁有人改變時,問題便很容易反映於產品上,甚至導致品牌崩潰。
他表示,聖經可說是天主教「家訓」的基礎,教會應繼續吸納「有質素」的教友以作傳承,若只追求人數,便等同放棄原則:「有些時裝品牌的客人未必很多,卻是最有消費力的一群。好的品牌講求由合適的人購買適合的產品( right people for the right market )……若有信徒只為取得入讀教會學校、較易獲得安葬之所等『入場券』,而不是真心相信,又可能是個沒有愛心的人,這樣有甚麼意思?」
他坦言,人們會藉著購買產品,彌補心靈上的空虛及塑造自我理想形象;信仰亦能充當「精神脆弱時候的補給品」,前提是要「貼地」,準確理解香港人今時今日的憂慮,例如失落感強、出現自信心危機、害怕被人遺忘、需要別人的認同等。「如能利用這些欠缺作為切入點,真正聆聽他們的心聲, 便可助他們療傷復原,踏出將信仰打進心靈的第一步。」他道。( 黎)
- 01 獲邀擔任香港教區徽號設計比賽評審的李永銓(左三),與周守仁樞機(中)及另一名評審陳幼堅(左一)留影。
- 02 李永銓( 左五)於2019 年為《利瑪竇》音樂劇擔任視覺形象設計顧問, 導演劉松仁( 左四)及眾演員到訪其工作室。
- 03 李永銓( 左一)與陳幼堅及靳埭強( 左二及左三) 等業內人士聚首
- 04 為海外比賽當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