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裡尋祂】與青年同行〔作者︰蔡惠民〕

期數
4232期
刊登日期
2025.03.28
作者
蔡惠民
主曆
2025年03月30日 四旬期第四主日

共用圖片/檔案 - 眾裡尋祂上星期(22日)在聖安德肋堂參與慶祝禧年的青年活動,其中有來自天主教中學 、大學、職青等青年分享他們對「希望的朝聖者」的看法。雖然不同的年齡層有不同的體會,但大家不約而同都指出「陪伴」的重要性。究竟怎樣才能在朝聖路上作有效的陪伴呢?我想引用厄瑪烏路上兩位門徒的經驗反思一下。

現今許多年輕人在成長路上帶著某種失望、沮喪和幻滅感。他們有些承受著家庭破碎和學業壓力的影響;有些人則因成年人的社交方式而感到沮喪。同時,有些人卻對曾經給予他們生命意義的教會或團體感到失望。就像門徒一樣,他們中許多人都是垂頭喪氣地開始他們的人生旅程。

正是在這沮喪和希望幻滅的時刻,耶穌與祂的門徒一起踏上旅程。雖然他們沒有認出祂,但耶穌對這兩個門徒表現出興趣,想了解他們的處境。祂與他們一起開始旅程,沒有做任何判斷,並與他們交談。

要成為年輕人的陪伴者,就必須「花時間」與他們同行。但對成年人來說,「花時間」與年輕人恰恰就是浪費時間,因為成年人往往有其他「重要」的事情要處理。他們要參加會議;他們有工作要完成。

但耶穌不只聽到了兩個門徒的擔憂。在旅程即將結束時,耶穌開始向他們解釋經文。祂啟發了他們,賦予了他們的經歷新的意義。如果陪伴者要幫助年輕人從他們的經驗中找到意義,他們必須允許年輕人發言並分享他們的夢想和願望。同時,他們也不用害怕向他們見證信仰和生命的真理。耶穌理解他們的痛苦,但祂也能向他們展示痛苦背後天主的忠信和慈愛。

當他們最終到達目的地時,陌生人——陪伴者——成為了朋友。但耶穌並不只希望被兩個門徒視為朋友。「耶穌和他們坐席的時候,拿起餅來,祝福,擘開,遞給他們。他們的眼睛就開了,這才認出他來。」(路二十四30)陪伴者的目標不應只是與年輕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像耶穌一樣,陪伴者的目標是打開年輕人的眼睛,使他們能夠認識到生活中天主的神聖臨在。

前往厄瑪烏的旅程變成了返回耶路撒冷的旅程。但這一次,兩個門徒帶著新的活力和信念回到耶路撒冷。他們見證了復活的力量。他們衝進其他門徒所在的房間,大膽地宣告:「主復活了!」他們的悲傷和沮喪已不復存在。他們已經看見了主。

就像復活的基督身上仍帶著釘孔,兩個門徒或許仍留有悲傷、沮喪或希望幻滅的痕跡;但自從遇到了一位真正關心他們的陪伴者後, 他們就能以新的活力去享受生活;更加勇敢地去面對生活的挑戰,成為一個希望的朝聖者。

* 本專欄每月首主日由周守仁樞機執筆,其餘主日由四位副主教(夏志誠輔理主教、蔡惠民神父、甘寶維神父、陳永超神父)輪流執筆。

廣告